分享

可信度有五等,你的理由呢?

 精读君 2025-05-02 发布于福建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两种推断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能给你什么启发

先来看第一个推断。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哈利:“肯定是马尔福干的。”

麦格教授:“波特,这个指控可不轻啊。”

斯内普教授:“说的是。波特,你有什么证据?”

哈利:“我就是知道。”

斯内普:“你……就是……知道?(语带讥讽)波特,你的天才又要让我大吃一惊了。”

再来看第二个推断。某份关于“吸烟研究”报告,其中一段文本如下:

最近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吸烟可抵抗流感”。研究人员分析了525个烟民,结果发现,67%烟民在过去三年里从没有得过一次流感。他们推测说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尼古丁,杀死了感冒病毒,让它无法传播并引发疾病。

Q1:什么是理由?

A:

1、理由(Argument),指的是:

支撑或者证明结论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它陈述

例如,一个人说“我看到他偷偷改了数据”,就是在为自己下的结论“他是一个做弊者”给理由。

2、无理由,请忽略

批判性思维中,精读君提到,成为批判性思考者,要能系统问出关键问题。

议题中,精读君已阐述第1个关键问题:议题和结论是什么?今天词条阐述第2个关键问题:理由是什么?有没有替代原因?

之所以要如是提问,是因为没有理由,属于纯观点在批判性思考者看来,这种结论无法接受

例如,前置思考中第一个推断,哈利给不出理由,也就难怪斯内普教授语带讥讽。

如果没有理由,结论可信度就不高;但即便有理由,还需要审慎考察,看理由是否准确、适当和全面。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理由,供读友们参考,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Q2:怎样理解理由?

A:

1、明确理由

理解理由对于结论重要性后,在考察论证时,我们就要注意明确论证者理由。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思维习惯,当读到、听到任何作者或者讲者,希望传达给你的信息时,意即判断出议题和结论是什么后,我们要接着问:理由是什么?

如果没有给出理由,我们就不要在意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和讲者有时并没有明确指出“理由是......”,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根据一些指示词来寻找理由。

以下是可能的一些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原因在于、原因是、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此外、导致……、增加了…….的可能、影响了……、决定了……、与……有关、阻止了……、有……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作者或者讲者可能采用不同表达方式,尤其是一些长文章,论证逻辑不是很显然,我们就有必要对论证逻辑做一些整理

比如说,有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戴上白色思考帽,不添加自身判断,精准还原作者或者讲者观点,整理出如下笔记:

议题:学校该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

结论:不应该,学校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

理由:强制慈善活动没有什么意义。

①规定的社区服务本身就自相矛盾,可能会引起学生今后对自发参与慈善活动的憎恶和抑制。

②因为强制关系,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不会尽心尽力。

A、学生只会做满足最低要求劳动量,而不考虑什么对帮扶对象最有利。

B、学生有可能对帮扶对象态度恶劣。

考察如上笔记不难发现,如是整理后,作者或者讲者要谈议题、所下结论以及所给理由都很清晰,便于我们判断结论可信度有多高。

2、评估理由

明确理由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判断,理由有多有力,能在什么程度上支持结论。

比如说,医学领域。

在医学领域中,证据是理由一个主要类型。循证医学将医学证据分成五级,第一级最可信,第二、三、四、五级可信程度依次降低。

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实验等属于五级证据,个体医生临床经验属于四级证据,可信度较低;一定的病例报道和病例对照研究,属于三级证据,可信度高一些。

通过一定样本量做出、有一定缺陷临床实验、队列研究结果,属于二级证据,可信度中等;如果是随机对照试验,能排除安慰剂效应等干扰,属于一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如果能在随机对照实验基础上,结合世界范围内多个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荟萃分析),可信度还会继续提升。

例如,关于牙齿正畸,根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统计,大约70%人需要先拔牙,再矫正。决定是否需要拔牙,要依据X光片或者CT结果,还要结合每个人具体状况。

现在假设你去做牙齿正畸,医生建议先拔几颗牙再做正畸。

如果医生说,老师就是这么教,他也是这么做的,我们评估可信度时,就要知道,这是个体临床经验,只是四级证据,不够高。

如果医生说他已经做一两百例,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病人都比较满意,这是治疗前后效果对照研究,干扰因素难以排除,属于三级证据,可信度高一些。

如果医生说不仅做过一百例先拔牙再正畸,还做过一百例不拔牙就正畸,两者比较,先拔牙效果好,这没有完整遵循随机双盲原则,有一定缺陷,属于二级证据,可信度更高。

如果严格施行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同时还把各个地方不同医院相关随机对照实验结果一并梳理,而不仅仅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研究,最后表明先拔牙再正畸效果更好,这就是一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类似的,在其它领域,评估理由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医学领域制定评估标准,以判断理由可信度有多高,能给结论多少支持。

3、全面考察

除考察作者或者讲者给的理由外,我们还需要对理由进行更全面考察,自我提问:有没有替代原因?

具体细分地问,可以自问类似以下问题:

①我能不能找到其它方法来解释这个结论?

②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③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成重要原因?

④如果这个解释不正确,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之所以要如是关注替代原因,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每个现象或者结论后面,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原因,甚至于相反理由也可以解释同一个问题。作者和讲者往往会给出他们所喜欢理由,而未必是正确和全面理由。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的第二个推断,某份关于“吸烟研究”报告,其中一段文本如下:

最近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吸烟可抵抗流感”。研究人员分析了525个烟民,结果发现,67%烟民在过去三年里从没有得过一次流感。他们推测说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尼古丁,杀死了感冒病毒,让它无法传播并引发疾病。

我们来检查一下这段文本因果联系,自问一下:有没有替代原因?

我们可能会发现至少有4个解释,来解释数据背后机理:

解释一:吸烟确实杀死感冒病毒。(甲是乙的一个起因

解释二:从来不受流感病毒侵扰的人,更有可能会继续吸烟。(乙是甲的一个起因

解释三:吸烟和不患流感,是因为第三个因素,例如吸烟后经常洗手,阻碍流感病毒传播。(甲和乙有关系,是因为第三个因素

解释四:不常患感冒的人有吸烟倾向,吸烟有可能影响一些潜在疾病。(甲和乙相互影响

对于批判性思考者而言,要尽可能找到更多理由,使之更加全面,更少遗漏。

更全面理由,可以让批判性思考者变得更理智和谦逊。读友们想一想,充满偏见之人,是不是在找理由上没有花足够工夫?

当找到足够多理由后,我们作为批判性思考者,就要综合比较这些理由。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哪些理由更合理:

①逻辑上是否合理?

②和我们此前知识和经验是否相符?

③这个理由以前解释或者预测事件的准确度、成功率如何?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是,因果联系复杂。

世界是复杂的,最好的因果解释常常结合多种原因,只有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才能引起事件发生。因此,只提到一个理由,即便准确,往往不够全面,也可能不是最重要原因。

后置思考:

①为什么坚持很困难,你能说出多少个理由?

②吸烟和流感关系四种解释,给你什么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