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宅宅:周作人最反常的一点,就是他无论写文章,还是与人交谈,但凡提到亲妈鲁瑞,都叫“鲁迅的母亲”或“他的母亲”,最客气也就“鲁老太太”四字,好像他妈不是他妈,完全就一个毫不相干的大妈。他晚年写回...

 倦鸟依林 2025-05-02
周作人最反常的一点,就是他无论写文章,还是与人交谈,但凡提到亲妈鲁瑞,都叫“鲁迅的母亲”或“他的母亲”,最客气也就“鲁老太太”四字,好像他妈不是他妈,完全就一个毫不相干的大妈。他晚年写回忆录,提到鲁瑞,照例要把自己摘开,只说“鲁老太太是鲁迅的母亲”,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所以有好事者揣测,周和母亲关系不好,至少内心很是不满,甚至将兄弟失和的怨念转嫁到了老母亲身上,是有道理的。
 
正常人都不会这样称呼自己的母亲的,鲁迅就不会。鲁迅这方面很传统,无论公私两造,提及鲁瑞都是“母亲”,如写家信则是“母亲大人”,看不出任何异状。可查周作人的全集,除了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突兀出现过一个“先母事略”回目外,他应该再未有过诸如“家母”、“家慈”、“我母亲”这类正常表述。话说1936年10月,鲁迅病逝,北大为这位前职工开追悼会,周作人时在京城,必然在受邀出席之列,并需要讲话的。据老舍事后回忆,彼时知堂着实颇“鸡贼”,只说鲁迅整理古籍与搞考古很有一手,至于写作成就之类直接避而不谈,且谈到自家老母时,也只是说“他的母亲”,让在座的人很错讹。老舍就感慨说,一个“连自己母亲都不肯承认的人,何况国家呢”?这样的观察推论,细思颇有道理。
 
在当时,周作人的这种反常表现,可能也让好些熟人都大惑不解的。钱锺书的清华同学常风,日后也是有名的评论家,他在1938年受托敦促周作人南下,曾与之有过一场谈话。这次面谈,最让常风印象深刻,以至于数十年都忘不掉的一个细节就是,周作人有三次谈及自己母亲,措辞居然全都是“鲁迅的母亲”(谈到嫂子朱安则是“他的女人”),把常风直接整懵了。回去的路上,常风还一个劲回味这个事,搞不清到底什么状况,当然也对周作人很不满,印象一下子变得很差,立马粉转路人。他说的是,周“好像是在说什么不相干的人的老太太”,觉得“十分刺耳不解”。今之学者杨建民先生曾专门写有文章《周作人对母亲的称谓》谈这个事,翻翻会很有意思。
 
可周作人真对生母鲁瑞不满么?似乎又从无这方面的迹象。不管是正式文章里,还是晚年回忆录中,亦或私下交流时,除了称谓很疏冷很怪异外,有关老母亲的评语,都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多是如实评述。周作人本身的性格,也是比较和缓温吞的,大不可能干出什么激烈对抗老母之事。晚年鲁瑞和邻居俞芳闲聊家事,谈到二儿子时,也说过周作人的“长处”就是爱整洁,同时“性格和顺,遇事好商量,对人谦和”。周作人年轻时,有什么想不开的事,鲁瑞大抵稍微劝说下,他往往都能转嗔为喜,高高兴兴起来。既无母子冲突,又何来嫌隙?这么一来,此事该如何解释,我起初也很纳闷,前段匆匆翻了刚整理出版的《周作人日记》(联经2025版),也没有完全理清楚。
 
唯一能比较说得通的,大概就是周作人作为大家族中的“老二”,少时受父母长辈宠溺,成年后又得长兄包办一切,性格上是比较自私的,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更是淡漠,甚至潜意识里不太情愿尽为人子的责任,生怕吃亏。这一点,鲁瑞也讲过。她对这个二儿子,唯一不满的,就是“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认为“在他心里,家里的事,都应该由老大负责,与他无关”(俞芳《谈谈周作人》)。老太太还吐槽过一件事:当初鲁迅噩耗传来,鲁瑞悲痛到“全身颤抖”,见到周作人,禁不住第一句话就是“老二,以后我就全要靠你了”,可没想到周作人直接回了一句,“我苦哉,我苦哉......”,完全是很冷漠且不情愿的样子。鲁瑞说,老二实在太不会说话了,这个场合,正常人该说“请母亲放心”云云,他倒好,立马推卸赡养责任起来了。推测成因,老太太也认为是周作人自小“依赖性太强了”,真遇到事了就自私。知子莫若母,1937年之后,鲁瑞就很担心周作人会立场不坚,“对抗战的态度”不行。一年后,果然如期所料。
 
这其实也是我最不满周作人的一点。就是他公开“人设”是很睿智很很宽厚仁爱的,简直是希世之圣贤、得道之高人,可一旦在现实中真有利益冲突了,往往就显得自私,乃至寡恩,爱逃避,称自家老母为“鲁迅的母亲”,不过一个幽暗意识流露而已。他对老母亲是这样的,对兄长是这样的,对寡嫂朱安也是这样的,一点都不符合他毕生鼓吹的“哀孺子而嘉妇人”理念。比如当年战乱,道路阻隔,朱安独自困守京城,衣食没有着落,周边唯一可仰仗的是小叔子周作人,可周并不会恤顾一二,15每月都嫌多,只是劝她廉价卖掉鲁迅藏书换饭吃,言行是很冷血的。舒芜也说过,鲁迅过世之后,按理说兄弟间的恩恩怨怨也该一笔勾销了,可周作人不是,他是逮住机会就要对兄长人身攻击,“一触即发,常常是非常恶毒的”。
 
尽管我是知堂散文铁粉,以为其文章算是近代白话文登封造极之列了,但还是会觉得他终身难脱一个“伪”字。我读周作人,一个体会就是:知识分子的话,再如何甜言蜜语,那也是“做文章”而已,万可不敢照单全收,不然就得上“印刷品的当”。文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适用者自绝不止一个周作人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