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1104节真至圣贤探其真

 大美内经 2025-05-02

 

1104节  真至圣贤探其真

SW01-D0501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说:我已知,上古之时有真人,掌控天地,把握阴阳,吞吐宇宙精气,独立御守五神,肌肉长盛不衰,故能寿盖甲子两轮,生命无穷无尽,这是与自然同生的人。

D0502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中古之时有至人,体质淳厚深谙大道,调和阴阳属性,适应四时气候,远离世俗欲望,聚积精气保全五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四通八达,这是超能延年益寿且强健的人,也是归属于真人。

D0503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圣人,安处天地之和,顺从八风之理,嗜好适应人情世故,无怨恨、生气之心情,行为不愿脱离世俗,披服有章可循,举止不落俗套,外不劳累形体于世事,内无胡思乱想之忧患,以宁静、愉悦为常务,以自得其乐为功业,形体放松,精神不散,也可寿至百年。

D0504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再次有贤人,效法天地,仿照日月,辨列星辰之位、异常正常之变、万物阴阳属性,分别四时气象,或者追随上古真人,合同自然大道,也可使人延年益寿,而寿至天年。

【经文解读】

SW01-D0501真人:

1、掌控阴阳,寿敝天地,不生不化,超乎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之类,有《六微旨大论》SW68-D3301→Q3301“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为证。《吕氏春秋.节丧》曰:“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时人以为“真人”不存,然经言条件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不生不化”之人,显然超越自然人正常活动时空,为捍卫经旨,固执此解。何况当下人类认知远远不及,焉知宇宙无有不生不化之真人?焉知天下无有寿命无穷之机体?后文至人同理。

2、《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曰:“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下,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纵横家鼻祖鬼谷大师,其说契合《内经》“真人”义理,录作证。

3、《国语.晋语八》(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载:“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子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以此喻“真人”功德长存、立言不朽,其无不可。

4、《史记.秦本纪》曰秦人乃“颛顼之苗裔,夏、商二代亦为诸侯。”《睡虎地秦简所见国家与社会》第三章第四节秦简《属邦律》之《法律答问》曰“B、'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 可(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去夏’。(《法律答问》546) C、'真臣邦君公有辠(罪),致耐辠(罪)以上,令赎。’可(何)谓'真’?臣邦父母产子及产它邦而是谓'真’●可(何)谓'夏子’?臣邦父、秦母谓殹(也)。(《法律答问》547-548)”真人,或如秦人属“夏子”国法般,客观确指纯真的华夏血统和遗传基因永恒,衍生为华夏文明和优秀文化长存。

D0501挈:qie4,《说文》:“挈,提也。”即提举、掌控。

D0501寿弊天地:

1、弊,通蔽。《说文》:“蔽,蔽蔽小草也。”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

2、天地,此如《法刺论》SW72-Q07031“又有下位地甲子”……Q07061“又或地下甲子癸亥”、《本病论》SW73-D0801“余闻天地二甲子”,乃六十年甲子序列之代称也。《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三国嵇康《养生论》曰:“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基于古今人类极限寿命之客观事实,义取甲子(天地之数)两轮;全句:寿盖甲子两轮。

D0502至人:

1、游行天地之间,益寿延年,超凡脱俗,顺应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唐僧、沙僧、八戒、悟空之类。

2、《庄子》曰:“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3、《列子.力命篇》曰:“《黄帝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黄帝篇》曰:“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堪为终解。道家名士列子,其说契合《内经》真旨,录作证。

D0502淳德全道:

1、《类经》注:“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庄子.天地》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堪为终解;全句:体质淳厚深谙大道。道家庄子大师,其说契合《内经》真旨,录作证。

D0503圣人:

1、居于人间,寿至百年,顺应自然,超乎世俗之人。其如黄帝、彭祖、老子之类。

2、《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儒家鼻祖孔子,其说契合《内经》真旨,录作证。

D0503恚、嗔:《说文》:“恚,恨也。”《说文》:“嗔,盛气也。”

D0504贤人:

1、居于人间,寿至天年,效法自然,顺应世俗之人。其如先秦诸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类;《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曰:“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君子,古代对身份高贵、博学多才、人格高尚者统称。

2、《大秦帝国》第一部第四章秦国求贤令二载:“老人大笑:'治国求贤,何限本国?自古以来王天下者,皆是放眼天下搜求人才也。穆公称霸之一批重臣,先祖百里奚是楚国奴隶,治民能臣蹇叔是宋国庶人,大将丕豹是晋国樵夫,理财名臣公孙支是燕国小吏,大军师由余更是金发碧眼胡人。此五人皆非老秦人,穆公却委以重任而成霸业。’孔丘为此赞叹不已:'穆公之胸襟,霸主小矣,当王天下。’由此观之,治秦者末必秦人也。自缚手脚,岂能远图?孝公思虑深锐,豁然开朗:'前辈是说,向列国求贤?’'然也,向山东各国搜罗人才。’孝公不禁兴奋道:'景监,回国府即刻拟定一道求贤令,向列国广为散发,大国小国,一个不漏!’景监兴奋应道:'遵命。即刻就办。’”

3、《大秦帝国》秦孝公亲作求贤令:“秦自穆公称霸,国事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拼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舆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公回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秦孝公千古第一求贤令横空出世,正是秦国对贤人正义之特异践行。于是天下贤人涌至,秦国重用客卿为将相,弱秦变法图强,历经140余年,终灭六国而天下一统,《内经》成于大秦帝国博士宫,客观条件全然俱备,录作类证。

4、《中华第一帝都》(秦文化的特征与启示)载:“二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的开放性,秦自己培养成长的人才并不多,但是秦对外来人才不拘一格。这是秦人的一个优良传统,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蹇叔,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苏秦、范雎、蔡泽、魏冉,秦始皇时期的吕不韦、李斯、韩非、尉缭、郑国,都是外来的杰出人才,他们不仅在秦国找到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舞台,而且这些人才的引进,带入了大量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对促进人文精神融合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而更值得称道的是,秦国统治者对外来知识分子的姿态。据史书记载,秦孝公当年与商鞅探讨变法图强,常常通宵达旦。每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的时候,双方都情不自禁的向对方的座位移动,以至双膝相促。尉缭尽管讲了秦始皇的坏话,但秦始皇为了使用这个人才,仍然让他来做最高军事长官国尉,从而使其在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秦人的这种胸怀,使得秦国成为当时人才云集的舞台。”秦人敬贤重士,天下大才云集,此亦《内经》成于大秦帝国之必要条件,录作类证。

D0504逆从:《黄帝四经.经法.亡论第七》曰:“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各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反也,失理也,异常也;从,顺也,合理也,正常也。《黄帝四经》与《黄帝内经》,两经义理契合,录作类证。

D0504阴阳:

1、《灵素商兑》阴阳五行第二云:“通观灵素全书,其为推论之根据,演绎之纲领者,皆以阴阳五行为主,故阴阳五行之说破,而灵素全书几无尺寸完肤。岂惟灵素?岂惟医学?凡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拘牵,皆受阴阳五行之弊,邪说之宜摈也久矣!”余氏所言,势欲撼动中华文化和祖国医学之根本,具有较大迷惑性,容愚微言:

A、阴阳五行,契合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唯物论,而《内经》立论“道无鬼神”和“不拘鬼神”,贯穿全书始终,惜乎余氏视而不见,言而失实;

B、谈论阴阳五行,譬如谈论阴阳离子,譬如谈论金属、非金属、酸、碱、盐大类名称,须得实指物名,方能言之有物。若万物皆以“这个”、“那个”、“这里”、“那里”笼统言之,势必言者朦朦,闻者昏昏。惜乎余氏浅尝《内经》而不知:《内经》立论“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且在阴阳五行总纲之下,天地、万物、人事皆有明确对应,论点、论据、论证无不逻辑自洽。

2《鬼谷子.捭阖第一》曰:“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诉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纵横家鼻祖鬼谷大师,其说契合《内经》文辞义理,而令阴阳、终始名理大明,录作类证。

3、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第二》曰:“黄帝曰:群群混混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以有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黄帝四经.称》曰:“凡论必以阴阳之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过际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及本经丰富论述可明:黄帝始分阴阳四时,命名天地万物,确定经纬坐标,以探自然万物之德,以求生灵长生之道,循名究理之法,始于大圣黄帝。阴阳,既非虚幻玄说,亦非鬼神迷信,实乃万物定位、循名究理、探德求道、辩证思维之纲纪也。《黄帝四经》与《黄帝内经》,两经义理契合,录作类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