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战门阀,多生胜鸡娃

 昵称75840447 2025-05-02 发布于江苏
门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具有世袭特权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通过血缘、联姻、门第等方式形成庞大的社会网络,长期垄断权力和资源。
有个笑谈叫求取五姓女,说的是南北朝时期以来形成的五大高门世家,分别是崔、卢、李、郑、王,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和高贵,这五姓之家的女儿通常不外嫁,只在五姓内部通婚。
门阀与现在的豪门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在于,门阀是具有制度性、法律化、世袭制的特权阶层,教科书里的说法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就比如九品中正制,什么是九品,什么是中正。
九品是人才选拔里的档次品级,分为上中下三等,三等又分三等,也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是负责选拔评级的官员,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多由本地世家大族担任,负责品评人才。中正官需考察士人的家世、德行、才能,综合评定等级。
德行和才能是比较主观的判断,家世是客观的,中正官和士人的亲戚关系也是客观的。
说是中正,居中持正、公平公正,用现在的回避制度来看,简直就是笑话,但是在当年,就算拉长放在东汉末年直到唐朝初年,这种人才选拔机制,是皇权和世家大族的妥协和均衡,国家、皇位是你刘姓、司马姓的,但我们士族也要分一杯羹。
大白话说就是:这一片,谁是人才,谁能出来当官,谁能当大官,以前是我爷爷说了算,现在是我爸爸说了算,皇帝也不能干预这一片的人才选拔。


把人才选拔机制放在皇权视角下进行观察,就非常有意思,不管是宗亲、军功还是外戚,又或者是豪强、太监、文官,皇权的拉一派打一派是历史的常态。
科举对应的是察举,科是考试的意思,科举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种人才选拔机制的产生,也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基础,隋初一统天下,皇权再一次压制了地方势力和世家大族。
皇权提升了科举出身的含金量,科举从此成为读书人的阶层跃迁之路,但是,科举也造就了文官集团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皇权找来的帮手,最终成了皇权最大的对手,典型的就是明朝中后期。
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即使是科举制度发达的明清两朝,依旧有一些特殊渠道,比如说“门荫制度”,又称荫补、任子制,允许官员子孙凭借父祖的官爵直接获得入仕资格或官职。
不过,这个门荫的门与门阀的门,虽都是门,但差距较大,门阀是当时主流的大门,而门荫是非主流的小门。
但不管是门阀主宰的察举制,还是普通人也可以参与的科举制,都可以归纳为走精英路线,也就是说,都要能选拔出人才,而且是要能够治理国家的大才。
门阀家族的孩子就差吗?察举制就选不出宰相之才吗?
门阀,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精英人才,比如说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琅琊王氏共天下,清河崔氏出宰相。教育上高投入,再加上家族孩子多,每一代都出现几个宰相之才的概率,远高于普通家庭。
就算今天,大家族的子孙后代也较为容易成为社会精英,寒门出贵子的概率,相对来说,极低。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是几千年来,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般来说,大家族的教育资源是同时期的普通家庭无法比拟的,门阀大家族在教育上的高投入,从概率上来说,也必然是能够得到高回报的。
门阀大家族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人多,大儿子不行,可以培养二儿子、三儿子;自己家孩子不行,可以培养弟弟家的孩子;本支系的孩子都不行,还可以帮助培养家族内旁系的孩子。
多子,不一定多才子,但概率上来说,多子,出才子的概率会极大提高。
今天出现的鸡娃,虎爸虎妈,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就一个孩子,怎么办,只能全身心地在一个孩子上糗、死糗、往死里糗。
望子成龙,是非常朴素的愿望,不过,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成龙成凤的人呢?
假如家里孩子多,或许就不会这么焦虑地培养下一代,也就能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了。
话又说回来,多生,怎么多生?一个都培养不过来,就想着培养第二个、第三个,也不符合实际。

就此打住,不能多说了,再多说,又白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