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管控成本,必须了解成本的特性,知道成本会如何变化,以及不同成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控手段。 一、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控手段
🚩 案例 一家奶茶店每杯奶茶需要2元的原料,这2元就是变动成本,每多卖出一杯奶茶,原料成本就会成比例增加。 而店铺租金无论卖多少杯都是固定的1万元/月,这就是固定成本。短期内房租不会随着奶茶的销售数量而变化,除非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计划扩店,才会使房租成本发生变化。 变动成本不使用就会自然减少。如果奶茶店生意不好,就会减少原料的采购,变动成本可以被迅速的减少。 减少固定成本需要管理者积极干预,长期看管理层应采取行动,将固定成本调整到与实际需求匹配。当奶茶店生意不好时,房租不会自然降低,需要管理者主动干预,通过谈判降低租金或者减少店面面积甚至关掉店面,从而控制固定成本。 ✅ 一个注意点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分类还取决于成本对象的选择,对不同的成本对象而言,同一项成本可能被划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汽车年检费用分析: · 单车视角:固定成本(无论多少行驶里程均需年检) · 车队视角:变动成本(车辆增减导致总费用变化) 管理启示:成本对象范围越广,成本变动的可能性越大,管理者越有能力去干预。 例如:连锁酒店的布草洗涤服务,通过集团集中采购转化成本性质。 · 原模式: 单家酒店与洗涤厂签订包年服务: ◦ 每年固定支付50万元(不限洗涤次数) ◦ 淡季时产生大量闲置成本 · 集团集中采购后: 整合200家门店需求,改用'按件计费': ◦ 标准间布草:8元/套(实际使用量×单价) ◦ 设置动态定价机制(旺季9元/套,淡季6元/套) · 成本转化结果: ◦ 从固定成本 → 完全随入住率波动的变动成本 ◦ 年成本大幅下降,消除淡季闲置支出 二、 一项成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 可以人为干预吗? 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能否对成本类型进行人为干预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经济高速增长时,企业会适当增加固定成本的投入以应对需求的增长。但当经济不景气时,过高的固定成本会让管理者面临很大的压力。当收入下降,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公司就会遭殃,因此很多公司不愿意锁定固定成本。面临着过高的固定成本,管理者存在一些人为进行干预的机会。 例如: · 取消公司的自有车辆,改为购买汽车共享服务,将固定成本转变为按需进行租赁的变动成本。 · 云服务上将自建转变为租赁。 · 人工成本中,计件工资模式就是变动成本,固定工资模式则是固定成本。管理者可以设计不同的薪资结构,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其利弊。如日本公司终生雇佣保证,虽然人工成本可能更高,但公司仍可能通过员工的忠诚度和敬业程度而受益。 以下是固定成本变动化的常见路径:
固定成本不一定完全不能变动,只要管理者有调整意愿与能力,就可能对成本属性进行“再设计”。因此,理解成本属性也是管理者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三、 成本动因:成本管理的方向和着力点 了解成本变化的原因,管理者才能找到成本管理的方向和着力点。 成本动因(Cost Driver),即引起成本发生的直接驱动因素,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 · 生产数量是原材料成本的动因; · 服务时长是计时人工成本的动因; · 运输距离可能是物流费用的动因…… 当管理者掌握了成本动因,就可以通过控制动因变量,来影响和管理成本。 对变动成本而言,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会随着成本动因而成比例变动。 对固定成本而言,虽然短期内没有成本动因,但长期内固定成本也有成本动因,毕竟,对一家公司而言,当其决定关闭时,一切成本都会发生变化。 但需要注意:动因的选取要在“相关范围”内才成立。比如员工加班超过工时上限、设备过载运行、大规模采购获得折扣等,原有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打破。因此,在设定成本动因时,也要考虑其适用边界。 四、 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谨防“单位成本陷阱” 管理者在管理决策中,有时会想知道单位成本,例如当给产品定价时,会想知道单个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计算不同定价下产品的获利能力,并决定资源的投放。 但一个常见误区是过度依赖“单位成本”来做决策。 · 单位成本 = 总成本 / 总产量 对变动成本而言单位成本是不变的。 对固定成本而言,单位成本会随产量上升而下降。当产能翻倍后单位固定成本减半,可能会让管理者误判为总成本下降,从而盲目扩大产能或接低价单。 因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总成本,再根据产量计算单位成本。 当管理者深入了解成本的概念和内涵后,调整日常经营的思维方式,成本将不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可以主动管理的经营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