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孩,所以共情能力差?这个观点正确吗?

 自陈怡派 2025-05-02 发布于浙江

考试落幕,家长们围聚交流,不止一位家长略带感慨地和我说“我家是男娃,共情能力差,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他好像体会不到……”

听他们这么说,我到底该点头附和,还是摇头反驳呢?我一般会看看他们接下来怎么表态——

要是家长说完这话,接着就表示会耐心等孩子成长,那我会先认可他们此刻的看法。毕竟孩子发展有快有慢,就像不同花期的花,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有些男孩子心思细腻度可能发育得迟些,对文字情感的领悟没那么快,这很正常。只要家长愿意花时间陪伴、引导,随着孩子阅历增加、心智成熟,说不定哪天突然就开窍了,能敏锐捕捉到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

如果家长说完这话,就开始摆烂,一副“算了,我家男娃就这样,无药可救了”的态度,那我可就得好好跟他们掰扯掰扯了。共情能力可不是天生的,和性别也没必然因果联系,它受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影响大着呢。

就我内心真实想法,那些“男娃共情能力差”的论断,是片面又武断的。

共情能力哪是性别能单一框定的?它是个复杂的多面体,涵盖了情感感知、理解、回应等多个层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特质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共情能力。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男孩子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能因为部分男孩子的表现,就给整个群体扣上“共情能力差”的帽子。

的确,有些男孩子或许在情感感知与表达方面开窍较晚,就像春日里迟迟不肯绽放的花苞,需要更多时间积蓄力量。他们可能此刻对文字背后的情感理解不够敏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无法体会。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场触动心灵的电影、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就会成为打开他们情感闸门的钥匙,让他们瞬间领悟到文字中蕴含的深情厚意。

不过,要是家长就干等着,觉得“长大了就好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想法就像守株待兔,盼着兔子自己撞上来,可现实哪有这等好事?共情能力可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动升级的“技能包”,它需要精心培育、用心浇灌。

我是教阅读,我就和大家说说个人看法,在阅读中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作“共情能力”,你可以理解为同理心。

接着,我们分析共情能力差在阅读中如何体现?

1.读不懂。

1)知识储备局限

比如文学常识缺失+学科知识匮乏。

①不同文本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若读者缺乏相关知识,理解就会受阻。比如读《红楼梦》,若不了解古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礼仪、诗词文化、官场规则等,就很难体会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情感与行为动机。像“元妃省亲”情节,不了解古代皇家礼仪和贵族家庭对皇恩的敬畏,就无法感受那种盛大场面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②一些文本涉及特定学科知识,若学生不熟悉,理解会有困难。读天文科普类文章时,没有基本的学科知识,对各种概念一知半解,就难以理解作者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思考,也就无法产生共情。

2)情感体验不足

比如,生活阅历浅薄+情感感知迟钝等。

生活是阅读的源泉,缺乏丰富生活经历的读者,难以对文本中的情感感同身受。

部分同学对自身情感感知不够敏锐,难以将自身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联系起来。

有一年我教小升初阅读课程,其中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情满石子路》。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外婆之间深厚的情感,通过石子路这一意象,串联起一段段温馨而又略带伤感的回忆。

直播课结束后,我收到一位孩子的微信,她说她哭了。原来,她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外婆。她的外婆也如文章中的外婆一般,对她关怀备至在文章的触发下,和外婆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文章中对外婆的思念与眷恋,与她内心深处对外婆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她情不自禁地落泪。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当学生能够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联系时,共情的火花就会瞬间点燃。

这位孩子丰富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与外婆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使她在阅读《情满石子路》时,能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3)阅读技巧欠缺

文本分析能力弱+缺乏联想与想象。

具体表现为,不能准确分析文本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就难以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读小说时,若分不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关系变化,就无法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阅读需要读者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丰富文本内容。若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文本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比如四年级同学读诗歌时,若不能根据诗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无法感受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2.说不清。

1)有一类同学能体会,但是学生内心即便有许多感受,也因思维混乱,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思维混沌。

2部分学生词汇量有限,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对于一些景色描写,就只会说“很美”“很漂亮”,而无法用“静谧”“朦胧”“清幽”等更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绘,使表达缺乏感染力。→词汇匮乏。

3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表达方法,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文字。比如让你写观点、写评价的开放性题目,或者让你联系生活实际。可能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没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导致内容空洞,缺乏深度。→缺少方法。

你看,知识储备局限、情感体验不足、阅读技巧欠缺导致“读不懂”文本内涵,以及思维混沌、词汇匮乏、方法缺失造成“说不清”阅读感悟等种种状况,皆是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深度共情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并非简单以“共情能力差”这一笼统表述就能涵盖与解释清楚的。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每个问题背后的成因、表现及影响,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提升共情能力的途径。

对此,我们的家长朋友就得下点功夫了——

1.给孩子报课学习必要的阅读技巧。比如文本分析指导+积累答题思路路径+丰富阅读表达的词汇库。

2.拓宽阅读理解的“知识航道”,比如文学常识、学科知识融合等。这个估计也可以靠报班学一些,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穿插部分,比如打造家庭文学氛围,让孩子参加一些文学主题活动。最好能找到合适的班,找不到就看几个关系好的家庭能不能共同组织。这点要自己安排。

3.丰富“情感宝库”,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问孩子开放性问题,如“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这么想?”鼓励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有机会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家长也可以适时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包括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等。通过分享,让孩子了解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情感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感管理榜样。

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影视作品进行改编和表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表演《白雪公主》,让孩子分别扮演白雪公主、皇后、小矮人等角色,通过表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动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