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乾一索而得长男为震,故震纳庚; 坤一索而得长女为巽,故巽纳辛。 乾再索而得中男为坎,故坎纳戊; 坤再索而得中女为离,故离纳己。 乾三索而得少男为艮,故艮纳丙; 坤三索而得少女为兑,故兑纳丁。 乾统甲壬,坤纳乙癸。 《周易》纳甲学说的源流考辨与逐句解析:一、源流考辨** 1.**核心来源** 此段文字源于汉代象数易学体系,尤其与*京房(西汉)*的“纳甲法”和*虞翻(东汉)*的“卦气说”密切相关。 *京房《京氏易传》:首创“纳甲”理论,将天干地支与八卦结合,用于占卜和解释灾异。 *虞翻《周易注》:进一步完善纳甲体系,提出“月体纳甲”理论,将八卦与月相、天干对应。 *道教丹道*:东汉《周易参同契》将纳甲学说融入炼丹术,称“月象纳甲”,以乾、坤为鼎炉,六子卦象征阴阳火候。2.**文本性质** 此段内容并非直接引自某一古籍,而是后世对汉代纳甲学说的*综合表述*,可能参考以下文献: 《京氏易传》中“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各配干支”的框架。 《周易参同契》中“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的月相纳甲描述。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对纳甲的哲学化总结。3.**争议与演变** 汉唐时期纳甲主要用于占卜,宋代后被理学吸收,成为宇宙生成论的组成部分。 清代考据学派(如惠栋)质疑纳甲与《周易》古经的关联,认为其属汉代附会。 现代研究指出,纳甲体系融合了先秦五行学说、干支历法及汉代天文观测成果。二、逐句解析**1.乾一索而得长男为震,故震纳庚** “索”:乾坤交感时,父(乾)向母(坤)索取一阳爻,生成震卦(初爻为阳,余为阴),象征长男。 **震纳庚**: **庚**属阳金(天干第七位),对应西方。 按“月相纳甲”,震象征初三新月,月现于西方,故配庚(月相初现为震,西方庚位)。 阴阳逻辑:震为阳卦(长男),纳阳干庚,体现“阳卦纳阳干”原则。2.坤一索而得长女为巽,故巽纳辛** “索”:坤向乾索取一阴爻,生成巽卦(初爻为阴,余为阳),象征长女。 **巽纳辛**: **辛**属阴金(天干第八位),亦对应西方。 巽为阴卦(长女),纳阴干辛,符合“阴卦纳阴干”规则。 方位上,巽为东南,但纳甲法更重干支阴阳属性,非直接方位对应。3.乾再索而得中男为坎,故坎纳戊** “再索”:乾二次索取坤中爻(二爻),生成坎卦(中爻为阳),象征中男。 **坎纳戊**: **戊**属阳土(天干第五位),居中央。 坎为水,土克水,体现五行制化思想;坎卦险陷,需中央土性调和。 月相纳甲中,坎象征十五满月(月圆属水,土为中和)。4.坤再索而得中女为离,故离纳己** “再索”:坤二次索取乾中爻,生成离卦(中爻为阴),象征中女。 **离纳己**: **己**属阴土,与戊共主中央。 离为火,火生土,需土性稳定;离卦光明中虚,己土象征火的依附性。 月相纳甲中,离象征十六月缺(火象征光明渐消)。5.乾三索而得少男为艮,故艮纳丙** “三索”:乾第三次索取坤上爻,生成艮卦(上爻为阳),象征少男。 **艮纳丙**: **丙**属阳火(天干第三位),对应南方。 艮为山,山止而藏火(火山);丙火阳刚与艮卦“止”义呼应。 月相纳甲中,艮象征廿三下弦月,月落南方丙位。6.坤三索而得少女为兑,故兑纳丁** “三索”:坤第三次索取乾上爻,生成兑卦(上爻为阴),象征少女。 **兑纳丁**: **丁**属阴火(天干第四位),亦对应南方。 兑为泽,泽润需火蒸腾;丁火阴柔与兑卦“悦”德相合。 月相纳甲中,兑象征初八上弦月,月现南方丁位。7.乾统甲壬,坤纳乙癸** **乾统甲壬**: 乾为纯阳,统领甲(阳木,东方);壬(阳水,北方)。 甲为天干之首,象征乾元资始;壬为水之阳,乾天降雨,循环不息。 **坤纳乙癸**: 坤为纯阴,收纳乙(阴木,东方)、癸(阴水,北方)。 乙木柔顺,象征坤地生发;癸水润下,坤土载水,体现“厚德载物”。 **逻辑**:乾坤为父母卦,除生成六子外,自身统摄剩余天干,构成完整的“十干配八卦”体系。⭐️总结:纳甲学说的核心逻辑** 1.*阴阳交感*:乾坤通过三次“索”生成六子卦,体现阴阳互动化生万物。 2.*干支配卦*: 阳卦(震.坎.艮)纳阳干(庚.戊.丙);阴卦(巽.离.兑)纳阴干(辛.己.丁)。 乾坤自身统摄剩余天干(甲壬、乙癸),形成“乾坤包络十干”的体系。 3.*时空模型*: 八卦配天干,暗含方位(如震东、兑西)、五行(金木水火土)、月相(晦朔弦望),构建了汉代的宇宙论框架。 这一体系是汉代象数易学对《周易》的创造性诠释,深刻影响了道教丹道、风水命理及宋明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