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气象|我的竹谱

 柳谙花茗 2025-05-02
         竹林消亡,世间再无名士。
     

         先说说明朝那点事儿吧!     

图片
沈周【明】

      大明开国十年前的一天,隐居九里山的王冕拒绝了朱元璋的政治邀约。树立了士大夫风范,象征了传统文人对政治权力的疏离。元末明初文人隐士与新兴政权创立者之间的典型互动。

     开局一个碗,硬刚300年。大明开国的那一年,倪云林还未往生,但对于这位隐逸派来说,活在元朝比活在宋朝更自由,那么明朝是什么——不知有秦何论魏晋。

      那时候赵孟頫的外孙王蒙游历江南遇到黄公望,弃官归隐黄鹤山。入明后,放弃隐居生活,于洪武元年任泰安知州。他常观画于胡惟庸府第,不久胡伏法,王蒙坐事入狱。洪武十八年九月,瘐死狱中。

       沈周开启了吴门画派。他也继承着笑看风云变幻的经验。成为不热衷政治的文人画师。似乎画画和权利意识不兼容的感觉从大明朝开启了他的规则制度。

图片
文徵明【明】

      有一个人比沈周小七岁,是整个明朝八十六位状元之一吴宽。他不仅是明朝第一代太子保,还收了一位学生,叫文徵明。
       文徵明和唐伯虎同年出生。唐伯虎仅仅五十四岁离世,而文徵明高寿到八十九岁。很难想象他们同时在长洲生活的时候,是否有彼此瞥见。

      但文徵明是个贵人语迟的福星,或者说他真正的创作是在唐伯虎离世后。在文徵明更多的作品里,我们看见似有还无的光彩内蕴,而不是如唐伯虎那样才气四射,光芒耀眼。

图片

唐伯虎【明】

       众所周知,在东方的明朝文人画风盛行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边文艺复兴运动亦如火如荼。还有一位和文徵明相映射的艺术家,那是也八十九岁高寿的米开朗基罗。他比文徵明小五岁而已。

       东方文人画的形式令西方的“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的文艺复兴运动不再孤单。

       从而可以感受到,无论东西,艺术无疑是人类对灵魂自由的思考,对自我认知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审判。


       以《临江仙》闻名遐迩的杨慎,唐代才子之一,他状元及第,虽晚文徵明十八年出生,却和他一年离世。貌似文徵明努力把自己的生命拉的狭长,不仅能够和唐伯虎一同生,也能够和杨慎一同死。

      不谈解缙永乐九年以“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四年后又被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明朝更多才子在世间更想疏离朝野权贵。只想卧游山水,博得岁月静好出入平安。

图片
 

徐渭【明】

       徐渭五十三岁时,文震孟诞生。

       徐渭六十四岁时,文震亨诞生。

      明朝的才子奔着文人雅士的目标去,皆因“君莫舞,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他们早就深谙甘地不抵抗不合作的态度,和权贵关系密切也疏离。

       他们早就知道飞黄腾达是诱惑,仕途艰难有祸福,人间富贵险中求。于是更多人在书画里追求能够不语而沟通古今的境界。

图片
徐渭【明】

       仿佛在东方,无论朝野风云变幻,所有的读书人都说:我们只是一届清流,我们只是想画画而已。  

图片
马守真【明】

     《素竹幽兰》立轴,兰竹风中。且看这个和清代石涛,清代汪世慎的双清图有多少相似。

图片
石涛【清】

      看来,明清只是换了皇族血统,文人的风韵却并没有变。

图片
汪士慎【清】

       造纸术起源于东汉,长达一千五百年够,才发展成一种文人的刚需和日常。有时候会思考唐朝,风靡的是西和麻纸,而到了宋朝,造纸产业已经难移。
图片
石涛【清】

图片
石涛【清】
       不说上面石涛的两幅《梅竹》,再看下面这个我忘记出处的《岁寒三友图》,有时候就是高雅版本的梁山英雄绿林好汉,似乎风骨被当权者诟病又放一马的角色。中国文人的觉悟很早熟,但即使这样他们依旧忍耐的在不断生长。如笋尖竹林一般,当春乃发生。

图片

       如果说元代王冕的梅花,那么论竹子,郑板桥的竹子可以说是非常高妙的。到了清朝,一切变得更加微妙。又是一个有三百年寿命的帝国。

       汉朝四百年,唐朝三百年,宋朝三百年,明朝三百年,清朝三百年……轮回是无休止的,但是艺术也并无断档的迹象。有什么样的庙堂天子,也会有什么样的闲云野鹤。

       在《红楼梦》 脂砚斋“不可说”的解读里,其实明朝是汉和宋的第三次轮回。如果真的要问东方艺术史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什么,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比喻,那就是政治体制如果是生命主题,好的艺术就是一种无用的病毒。
图片
郑板桥【清】
       一种不要命的病毒,既不造成生命危险,但又时时是审判的威胁,让你不讲究就会有疼有痒咳嗽哮喘……

图片
郑板桥【清】

       祖籍苏州的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自称有“断袖之癖”,并提到“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表明其长期有同性恋行为且男宠不止一人。文中“余桃口齿”“椒风弄儿”均为古代对男宠的雅称,暗示其养宠成风。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清朝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明朝宽容。很有可能是因为满族在管理方面还有点距离感。

图片
金农【清】

图片
金农【清】

       画竹的人多因为竹的挺拔,虚心,中通外直而做。只有朱耷不同,他把竹子画的扭曲谄媚变形,这是怎样的讽刺和特立独行。他就是不走寻常路,也就是一副活腻味的姿态。
图片
八大山人【清】
       清代的竹除了金农和八大之外,李鱓的也非常值得推荐。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生,乾隆二十一年卒,江苏扬州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

       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退半步海阔天高。

图片
李鱓【清】

图片
李鱓【清】
图片
李鱓【清】

图片
李鱓【清】

图片
李鱓【清】

       有一位故人喜欢故弄玄虚,曾经和我描述过绍兴山野中,他们曾经少年,下午逃了学,拿着自家毛豆花生和烈酒,去竹林深处避暑。喝着喝着酒醉了,倒在竹林里便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人间不知多少岁月过去,回到家过了两天,外婆四处寻觅,说家里丢了几只碗。

      少年都有康梦。人人皆想当帅哥。

       竹林七贤被视为魏晋风骨的象征,其反抗精神与艺术成就成为后世文人追慕的对象。但成员不同的人生选择也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困境。揭示文人群体在权力更迭中的挣扎。

       不仅是历史人物群像,更是中国文化中自由精神与政治压抑碰撞的符号,其思想、文学与行为方式持续启发对个体价值与社会规范的思考。有学者考证竹林位于嵇康寓居的山阳县,结合地理与活动记载。

图片
李鱓【清】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清谈误国” 中,论点表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可见,“竹林”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到国人的敬重。

图片

吴昌硕

       吴昌硕比柴可夫斯基小四岁。

       齐白石比泰戈尔小三岁。

       齐白石和吴昌硕虽是同时代巨匠,但前者工画,后者更多工书。一个与高古对话,玩的很孤独,另一个继往开来祝福自己生意兴隆,子孙满堂。其实只要核心稳健,中国画怎么玩都是对的。

图片

齐白石

      说到这里,乏了,想想是否忘记最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初衷,当今顺大势的秉承着一种糊涂活了一遭。
图片
徐熙【五代南唐】

图片

陈半丁(1876-197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