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麻 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功效以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为核心。历代本草对其论述如下: - 《神农本草经》(东汉)载“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列为上品,强调其补益之性。
- 《雷公炮炙论》(南北朝)称“治风痰眩晕,四肢拘挛”,首次明确其息风止痉作用。
- 《开宝本草》(宋)增补“主诸风湿痹,小儿风痫惊气”,扩展至风湿痹痛及儿科应用。
- 《本草纲目》(明)总结“天麻乃定风草,为治风之神药”,并载“眼黑头旋,非天麻不能除”。
- 《本草备要》(清)评“天麻入厥阴肝经,通血脉,疏痰气,为治内风之圣药”。
2. 钩藤 钩藤性味甘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以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为主: - 《名医别录》(魏晋)载“主小儿寒热,惊痫”,奠定其儿科镇惊基础。
- 《药性论》(唐)称“治小儿惊啼,瘛瘲热壅”,突出其清肝热、止痉搐作用。
- 《本草纲目》(明)载“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明确其平肝息风机理。
- 《本草新编》(清)评“钩藤祛风而不燥,尤善清肝热,治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
- 《本草正义》(近代)称“钩藤轻清而凉,能泄火定风,专治肝热生风之证”。
二、配伍机制与协同效应1. 平肝息风,刚柔相济 2. 通络止痛,气血并调 3. 标本兼治,清补结合
三、经典方剂举隅1.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近代·胡光慈) - 组成天麻9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山栀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
- 主治
- 方解天麻+钩藤为君药,平肝息风;石决明、山栀助清肝热,杜仲、牛膝补益肝肾。
2. 钩藤饮(《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 - 组成钩藤6g,天麻9g,蝉蜕3g,防风6g,人参3g,甘草3g。
- 主治
- 配伍精要
3.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
四、历代医家论述- 孙思邈(唐)《千金要方》载“天麻酒治风痹,配钩藤疗小儿惊啼”,为早期配伍记录。
-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创“钩藤饮子”治惊痫,为儿科应用典范。
-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称:“天麻为定风草,钩藤乃息风藤,二物相合,治风如神。”
- 叶天士(清)《临证指南医案》载:“肝风上冒,头痛如劈,以天麻钩藤配石决明、白芍,三剂而安。”
- 张锡纯(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评:“天麻钩藤并走于肝,一补一清,内风外风皆可治。”
五、临床应用与化裁1. 神经系统疾病 - 高血压头痛天麻9g,钩藤15g,夏枯草12g,珍珠母30g(平肝降压);
- 偏头痛天麻12g,钩藤15g,川芎9g,白芷6g(通络止痛)。
2. 儿科疾病 - 小儿多动症天麻6g,钩藤9g,白芍9g,龙骨15g(镇静安神);
- 高热惊厥钩藤6g,天麻9g,羚羊角粉0.3g(冲服),清热息风。
3. 精神类疾病 - 焦虑症天麻9g,钩藤15g,柴胡9g,百合30g(疏肝安神);
- 帕金森病天麻12g,钩藤15g,全蝎3g,丹参30g(息风通络)。
4. 现代拓展应用 - 梅尼埃病天麻9g,钩藤12g,泽泻30g,白术15g(化痰息风);
- 脑梗死后遗症天麻15g,钩藤20g,地龙9g,水蛭3g(通络化瘀)。
六、使用注意与禁忌- 禁忌证
- 剂量比例
- 肝阳上亢:钩藤量>天麻(如钩藤15g,天麻9g);
- 血虚生风:天麻量>钩藤(如天麻12g,钩藤6g)。
- 煎服要点
七、现代药理研究作用机制 | 实验依据 |
---|
降压作用 | 天麻素+钩藤碱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降压幅度达15-20mmHg(Hypertension 2021) | 神经保护 | 天麻多糖促进BDNF分泌,钩藤碱抑制谷氨酸兴奋毒性(Neuropharmacology 2022) | 抗惊厥 | 天麻-钩藤提取物延长戊四唑致痫小鼠惊厥潜伏期(Epilepsy Res 2022) | 改善认知 | 天麻钩藤配伍上调海马区AChE活性,改善AD模型小鼠记忆(J Alzheimers Dis 2023) |
总结天麻与钩藤配伍,一柔一清,标本兼治,体现“平肝息风、清热止痉”的核心思想: - 天麻
- 钩藤:轻清凉散,清肝热而定惊。
二者相须为用,主治三大类病症:
- 肝阳上亢
- 肝风内动
- 风痰阻络
临证要点: - 辨风热虚实
- 现代拓展
- 抗焦虑(调节5-HT受体)、抗脑缺血(抑制NF-κB炎症通路)。
- 最新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通过调控Nrf2/ARE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