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长安城四海升平,商贾云集,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在朱雀门街西四街南的归义坊一处民宅内,对53岁的从九品小官李善德来说,满心都是按捺不住的欢喜,二十八年了,曾经无数次幻想在长安城拥有自己住宅的梦想终将实现。 宅子只有一进大小,不算宽敞,但收拾得颇为整洁。鱼鳞覆瓦,柏木檩条,一棵高大的桂花树舒展着遒劲枝干,为这座小院子增添了几分灵动。李善德开始想象着,在新宅的桂花树下和妻子女儿享受着被桂香浸透的惬意…… 办完房契的相关手续后,一阵报时的鼓声从远处传来,李善德猛然惊醒过来。他今日是告了半天假来的,还得赶回衙署去应卯。 直奔上林署公廨后,可李善德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场早已设定好的阴谋如暗潮般汹涌袭来,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撕碎。 在他告假看房的时间,内廷向上林署发来一份“敕令”,欲置荔枝使一名,采购新鲜荔枝。在当时的条件下,从岭南将鲜荔枝运到长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荔枝使这个差遣,是注定办不成的,它不是什么肥差,而是一道催命符,每一个衙署都避之不及的。可偏偏不在场的李善德被公推出来。 当他终于察觉真相时,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而暗处那双操控全局的手,正带着阴冷的笑意,等待着看他在绝境中如何挣扎求生。 ![]() 好友刑部比都司主事韩十四,诗人杜甫非常同情李善德的遭遇,可也无奈,耿直的杜甫随手写下了:“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李善德读着这酒汁淋漓的诗句,握着纸卷的手腕,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中荡漾。到了这般境地,退路早已被堵死,唯有背水一战,说不定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闯出一线生机。 临出发前,李善德带上了《皇唐九州坤舆图》与《天下驿乘总汇》。他是算学及第,对数据最为看重,一路上勘察自长安去往岭南的水陆交通驿路,希冀在数字中找出一线生机。 三月初十,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李善德到达了广州,他无暇欣赏这座南国商都的繁华盛景,稍事休整后,就前去拜访岭南经略使何履光。当李善德亮出他的“荔枝使”敕牒后,何履光冷笑道:“休要胡扯。送新鲜荔枝去长安?哪个糊涂蛋想出来的蠢事?” 岭南经略使拒绝资助,李善德就算想拼死一搏,手里都没武器了,地方势力的阻挠以及资金的短缺,这真的让李善德无路可走。回想起上司的刁难、同僚的排挤、李前德一时大恸,觉得自己真是流年不利,太岁逆行,干脆投奔珠江算了。 ![]() 人总是在最难的时候,遇到好人。凭着与胡商苏谅带有诚意的交易,李善德不仅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更有了破局的底气。靠着这些银子,他得以深入岭南腹地,实地考察荔枝的生长规律和保存特性。 一次次尝试瓮装腊封、盐水浸洗、隔水隔冰、竹箨固藏、截枝入土的荔枝储运之法;一次次在南北险峻之间推演寻求最佳交通之道;一次次测算并筹措由于方案变动所产生的人力物力等调度之资……每一隔关键环节的推进,都仰赖着这份雪中送炭的资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特别是阿僮的无私帮助让李善德可以专心地把荔枝园当作实验场。受李善德的搭救而跟随其左右的林邑奴,感恩主人对他的友善和尊重,以死报恩。这份善良和淳朴也给了李善德宝贵的情绪价值,让他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精密推演与实地试炼,李善德终于破解了荔枝北运的千古难题。他独创的转运之法,如同一张严丝合缝的天罗地网——它不仅要考量沿途气候的细微变化,还要统筹全国邮驿系统的资源调配,大到粮饷筹措、器械修缮,小到驿站间距、换马次数,每一处细节都暗藏玄机。各环节彼此咬合,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路线图已铺展如棋,转运之法亦成竹在胸,但真正要将岭南鲜荔送抵长安,盘活全国水陆驿站的每一处节点才是成败关键。他快马加鞭赶回长安,从杨国忠手中郑重接过那枚刻满暗纹的银牌,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银牌在掌心泛出冷光,一场跨越五千里、与时间赛跑的荔枝转运大幕即将开启。 ![]() 李善德这个一辈子埋头做事的小吏,做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手中右相杨国忠的这块银牌,让他体会到了权力背后蕴藏着的偌大力量。 难道真如杨国忠所说,流程才是弱者要遵循的规矩。 有了银牌,水陆驿站间的联络调度、马匹的统筹调配、徭役白直的征调派遣,以及钱粮物资的转运补给、马具器械的配备维护等诸多事务,都得以高效有序地开展,执行效率显著提升。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李善德再次赶去岭南。在启运的十一天时间内,他整个人变成了一块石头,滤去了一切情绪,只留下官吏的本能。他对自己比对驿站更加苛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留出,永远是在赶路,如一台精密运转的仪轨,将每个驿站都纳入审视的齿轮。他丈量马厩草料的干湿,核验文书交接的印信,细查驿卒记录的行程,连驿站厨房的存粮都要掀开缸盖,用手探一探米层的温度。当他俯身清点马具磨损时,鬓角的白发垂落额前,腰间银牌随动作轻晃,在暮色里折射出冷冽的光。 在这昼夜兼程的巡查中,胡商苏谅与李善德昔日相交的情谊在利益的砝码权衡中碎成齑粉。两人背对而行的身影,在广州潮湿的暮色里拉得极长,从此山高水远,再无并肩之路。而岭南的荔枝园里,斧钺声如泣如诉,阿僮守着满地残枝泣不成声。李善德立在尘埃飞扬的园外,面对不可违逆的政令,纵有千般愧疚与不甘,也只能将无力感咽进喉中,任苍凉漫过心头。 唯有将自己彻底浸在繁杂事务里,才能让那颗在长安风波中千疮百孔的心,觅得片刻安宁。 六月初一,辰时的日光刚攀上长安城垛口。当满城还沉浸在为贵妃诞辰筹备的喧闹中,一匹浑身汗沫的骏马自地平线处骤然出现,如离弦之箭朝着春明门飞驰。 马蹄扬起的尘土尚未散尽,马上的李善德已勒缰停在巍峨城门下——他的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摔断的右腿从马镫上垂下来,虽然疲惫至极,可他眼中却闪动着释然的光芒,终于将那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画上了句点…… 结语 ![]() ![]() ![]()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以一场"不可能的任务"为引,揭开盛世浮华下的暗流涌动。掩卷后,历史的厚重感裹挟着现实的共鸣扑面而来,令人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中,品咂出无尽的唏嘘与思索。有感于李善德这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坚守,我以小说的笔调将《长安的荔枝》这般跌宕起伏的故事,凝练在上面的两千五百余字里,也以自己的对原著的理解和视角与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