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历代经济改革得失》1:中国古代经济改革——一部中央集权与市场活力的博弈史

 mynotebook 2025-05-02
图片

从春秋争霸到清末洋务运动前的两千余年间,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市场活力之间寻找平衡。历代政权通过管制松紧的周期性调整,试图破解这一治国难题,最终形成独特的-松-紧循环模式,深刻塑造了中国经济的基因与命运。(万字长文)

第一章 

春秋至西汉:经济管制的制度奠基

管仲变法:首创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经济改革,开创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先河。其改革核心在于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的平衡艺术既保持微观经济活力,又通过资源垄断掌控宏观命脉;既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又以财政手段实现社会调控。这种有形之手无形之手的协同运作,既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又能从其四欲满足民众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需求。

在宏观层面,管仲首创逆周期调节理念:灾年大兴土木促进就业,修宫室台榭以吸纳失业人口;建立浮动税率机制,丰年征15%、平年10%、灾年免税,形成中国古代最灵活的税收体系。管仲是盐铁专营始作俑者:通过官山海垄断资源,实施统购统销: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又控制了铁器的定价权,并对所生产出来的铁器进行统购统销。

在微观层面,主张富者靡之,贫者为之,通过刺激消费带动生产,暗合现代凯恩斯主义内核。为活跃市井经济,管仲首开国营妓院制度,吸引商旅并大收其税,此举既刺激消费又扩充税源,后世尊其为娼妓业祖师。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将社会分工制度化,临淄城发展为30万人口的国际商贸中心,远超同期雅典5万人口规模。

管仲开创了以商止战的地缘战略。他操纵国际贸易供求关系,通过抬高鲁缟价格诱使邻国弃粮种桑,再突然断供迫使经济崩溃。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商战手段,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战略威慑,使齐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制度奠基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历时23年,核心在于确立“命令型计划经济”模式:国家控制核心生产资料,将国民简化为“农民-士兵”二元结构,通过垂直管控打造战争机器:通过141年108场战争验证的“农战立国”策略,构建“种地-杀敌-扩土”正循环,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变法主要有以下制度:军爵制度打破世袭特权,“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打造首个平民社会;郡县制度取代封建分封,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形成职业官僚体系;愚民政策压制思想,“文人、商人、技艺者皆为国害”,认为不能让民众太富足,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富”;“废井田,开阡陌”实现土地私有化突破,激发农耕生产力,却将工商业视为“国害”严加压制,贯彻“货币活跃则粮食萎缩”,全面限制商业流通。

毛泽东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揭示商鞅变法的历史穿透力。苏轼坦言:“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商鞅构建的垂直管控体系——土地控制、职业管制、思想禁锢——成为中央集权的制度基因,使法家核心理念在两千年的“半法半儒”“儒表法里”中顽强延续。

文景之治:自由市场的发展与地方豪强的崛起

汉文帝、汉景帝执政前后七十年,这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建成后的第一个经济大繁荣时期。这场繁荣的出现,是放权让利式改革的结果。工商业上“放水养鱼”“弛山泽之禁”“开关梁”;农业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国史上,支柱性产业被民间完全控制,仅汉初和民国初年两个时期。这些商人成为“豪强大家”,横行天下,各地诸侯都要“低首仰给”。这种自由化导致中央权威削弱,地方诸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比如吴王刘濞,他拥有庞大的铸钱产业,而且吴地靠近东海,既有丰富的铁矿,也是海盐的盛产地,成为一股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权贵力量,最终印发七国之乱。

武帝集权:“国家资本主义”的巅峰与困境

汉武帝依托“文景之治”积累的民间财富,以抵御匈奴为道义旗帜,开启了中央集权经济体系的全面构建。货币上废除旧币改铸五铢钱,外圆内方的形制沿用七百四十年,确立政府垄断小额货币铸造权。产业领域推行空前严厉的国营化政策:盐业实行“民制官收”,政府将盐价抬高四十倍,盐利占财政收入半壁;冶铁业直接介入生产环节,官营工坊推广铸铁柔化技术,使汉军兵器质量碾压匈奴;酒类专营采取“官供原料、民制官销”,年酿千瓮即可比肩“千乘之家”。这些政策突破管仲“寓税于价”的传统模式,形成“采产销全链条控制”的国营经济体系,堪称古代央企的源头。

流通领域的制度创新更具开创性:桑弘羊设计“均输法”统购各地特产,通过官办物流跨区高价销售;建立“平准法”调控物价,在长安设立中央仓库“贱买贵卖”。这两项政策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国营商业网络,其功能相当于同时掌控“发改委”和“物价局”。为填补战争开支,武帝颁布“算缗令”征收10%财产税,两年后又推出“告缗令”鼓励举报隐匿资产,导致“中产阶层”集体破产。

改革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盐铁专营和均输体系使“国用饶足”,支撑对匈奴和南越等的征战。但制度代价逐渐显现:官营作坊“器苦恶而贾贵”抑制技术创新,告缗运动摧毁商业信用,《史记》记载“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司马迁痛陈“与民争利”之弊。董仲舒在盐铁会议上直言“盐铁皆归于民”,建议“退商贾之利以益农业”,却无法回答桑弘羊的致命追问:“若废盐铁官营和均属,军费边防何来?若纵商人控价囤货,百姓饥寒谁管?若重农抑商,国家财源何来?”

这场改革塑造了中国经济治理的永恒悖论:政府既要依赖工商利润维持集权,又须抑制民间资本防止坐大。武帝晚年下诏罪己“深陈既往之悔”。但其构建的国营专营体系、统购统销机制、财产税征收模式,为后世开辟了“国进民退”的制度路径。桑弘羊“见工商之利而夺之”的财政智慧,与管仲“寓税于价”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通过行政权力直接攫取利润,后者借助市场机制间接获取税收——这两种模式交替主导着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的松紧循环。

第二章 

东汉至南北朝:世族门阀经济时代

自商鞅推行军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秦入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获得授田,然后凭借丰厚的赏赐俸禄、社会地位的优势,再大肆购置田地,通过土地兼并形成独立王国,“坞堡”林立、私兵横行,其庄园经济“闭门成市”自给自足。这些“四世三公”世族门阀掌控大量“非编户”人口,既不纳赋税也不服徭役,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这一阶段自西汉中期到隋,称之为世族形态。

王莽变法:儒家理想主义的经济实验

王莽代汉建新后,针对西汉末年“世族门阀不可一世”的积弊,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经济改革。其核心政策直指三大领域。

土地改革:公元9年颁布“王田令”,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田”,禁止土地买卖。规定男丁不足八口之家占田不得超过一井(900亩),超额土地强制分给“宗族乡党”。这种激进的国有化政策,试图终结自商鞅“废井田”以来持续三百年的土地兼并浪潮,比孙中山“平均地权”设想早1900年。

币制改革:公元7年始四次改币,废止流通五铳钱,发行“大钱”(面值五千)“契刀”(五百)“错刀”(五十)等虚值货币。新币名义价值远超实际金属含量,导致“民多盗铸”,王莽遂禁止列侯以下私藏黄金,引发“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金融灾难。

奴婢政策:基于“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家伦理,禁止人口买卖,试图消除“与牛马同栏”的奴隶制度。但未配套解放措施,致大量依附民失去生计。

土地国有触动世族根基,货币混乱摧毁商业信用,导致经济崩溃,刘秀等地方豪强趁机起兵,最终新朝覆灭。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度田令”遭遇强烈抵制,不得不向世族妥协,最终形成“刺史多出州郡著姓”的门阀政治格局。

王莽改革的悲剧性在于:试图用儒家理想摧毁世族经济,却加速了豪强势力整合。这场早夭的改革实验,既暴露了儒家均平理想与现实权力的深刻矛盾,也预示了中古时期门阀士族主导中国政经格局的必然性。

魏晋南北朝:乱世烽火中的门阀兴衰与桃源幻梦

公元184年,河北爆发黄巾军起义,引发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世族门阀成为左右政局的核心力量,其经济模式呈现独特形态。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通过“坞堡”构筑独立王国,冀州有坞堡百余座,关中地区达三千余处。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后,门阀势力正式制度化,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

两晋时期,门阀经济达到鼎盛。西晋占田制规定一品官可占田五十顷,每降一品减五顷,官僚家族借机兼并土地。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控制长江流域大量庄园,谢氏在会稽的田产“周回三十余里,带山临海”。东晋推行“土断”政策,将北方流民编入户籍,实则被门阀吸纳为荫户。据《晋书》记载,山遐任余姚县令时,仅一县便括出豪强隐匿的万户荫户,可见门阀对人口的控制程度。这些荫户“不书名数,无课役之命”,只为门阀提供劳役与兵源。

南北朝时期,南北门阀呈现不同发展轨迹。南朝继承东晋模式,王、谢、庾、桓四姓把控政权,刘宋时期实行“占山格”,允许官僚占据山林泽地。梁武帝时,建康城中王骞的田业“遍于近畿”,其家族“资财巨万,奴僮数千”。北朝则在胡汉融合中形成新的门阀体系,北魏崔浩家族“世资经术,位列三公”,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并称“四姓”。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将鲜卑贵族穆、陆、贺等姓纳入门阀序列,形成胡汉合流的统治集团。

门阀经济的基础建立在土地垄断与人口控制之上。这些庄园“闭门成市”,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内有农田、林场、牧场、手工业作坊,甚至拥有私兵武装。经济形态的封闭性催生独特文化心理。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理想国,实为门阀庄园的艺术映射。这一时期世局动荡、战祸尤烈。四百年间,中国人口从东汉峰值7200万锐减至隋初4600万。在这血腥炼狱中,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绝望中的精神寄托。

这一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门阀士族掌控的庄园经济提供物质基础,使知识精英得以脱离官方意识形态束缚,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中进行非功利性思辨。在传统儒学权威瓦解的背景下,玄学通过重新诠释儒道经典构建新的哲学体系,佛教借助般若空观拓展精神维度,道教整合民间信仰形成制度宗教,三教在碰撞中形成互补格局。文学创作同样映射着时代精神。竹林七贤以嵇康《声无哀乐论》、阮籍《咏怀诗》为载体,将玄学思辨转化为文学表达;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构建精神乌托邦、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观的精细刻画,暗含世族文人逃离乱世的政治隐喻。这种特殊历史情境催生的思想多元性,既打破了汉代经学一统格局,也为隋唐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门阀经济的瓦解始于制度性改革。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虽未触动门阀根本,但开启土地再分配进程。南朝刘宋实行“土断”清理户籍,削弱门阀荫户特权。至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府兵制打破私兵体系,持续四百年的门阀经济终告消亡。王谢堂前燕终入寻常百姓家,但《桃花源记》中的小农理想,却作为文化基因深植民族记忆之中。

第三章 

中古时代:唐宋的集权困局与市场突围

世民治国:最盛王朝与最小政府

公元6世纪至16世纪,中国领先于西方,独享布罗代尔世界时间长达千年唐朝初年的制度变革为此后一千年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精简机构,中央机构仅设六部,文武官员不过7000余人,规模为历代最小地方财政承担兵在藩镇的军费开支,减轻中央负担为弥补官员俸禄不足,实施公廨钱制度:强制向富户贷款,年利率由100%逐步降至50%,利息充作官俸。这套变相征税手段虽被指强制盘剥,却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延续财政运作。科举制的全面推行彻底瓦解魏晋世族根基。通过标准化考试,知识阶层被纳入皇权体系,富贵不过三代取代门阀世袭。

小政府、大市场释放民间活力,盐铁专卖政策经数百年反复后趋向灵活。北魏时期河东盐池历经收归、放开五次反复,隋文帝最终废除专卖。城市化率在唐中期达20.8%,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水平相当。长安城常住人口62.6万,算上流动人口突破百万,当时全球最大都市。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管控:市司每日评定商品为三等定价,玄宗限定店铺月租不得超过五百文;交易时间限定日中而聚,日落而散,形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管理呈现精细化特征,长安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接待三百余国使节,西市聚居波斯商人垄断珠宝业,胡商邸店林立。政府通过颁发过所文书管控流动,却给予外商经营便利,丝绸之路贸易量较汉代倍增。造纸术西传、波斯犬东来之物产交流,构建起跨欧亚商贸网络。

北魏均田制在唐初发展为更系统的土地分配方案,荫户制废除使依附人口重回编户体系。市场交易媒介仍以铜钱为主,五铢钱形制经改良成为标准货币。仓储制度方面,建立正仓、太仓、军仓体系,贞观年间仓储存粮可供天下六年食用。这些措施共同保障唐初物价稳定和经济繁荣,《贞观政要》记载斗米不过三四钱

中晚唐困局:军阀割据与官商经济

安史之乱的爆发根植于唐初制度设计的结构性矛盾。唐太宗创立的节度使体系本为巩固边防,至玄宗朝演变为胡人将领独揽军政大权的割据势力。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控帝国三分之一兵力,兼理辖区民政财政,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独立王国。中央长期奉行轻赋简政、地方养兵,虽造就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民间繁荣,却导致干弱枝强的统治危机。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突破5200万,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中央调控能力衰退为叛乱埋下火种。

安史之乱后,面对财政崩溃,代宗启用刘晏重建经济秩序。其改革聚焦三大领域:盐政改民制官收官销民制官收商销,政府仅控制批发环节,盐利从40万缗增至600万缗;漕运实行分段运输与囊米防水技术,运粮损耗从八成降至两成;设立常平仓平抑粮价,建立全国物价通报体系。这些举措以官商分利取代强制征敛,使中央岁入恢复至1200万贯。但地方藩镇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德宗急于削藩引发建中兵变,长安陷落迫使朝廷下《罪己诏》承认藩镇自治,盐铁专营权尽失,皇室实际控制区缩至全国六分之一。

当政治集权丧失之后,中央财政就变成了讨饭财政,最后沦落到靠卖官和地方诸侯贿赂才能维持的地步。河阳节度使李泳、横州刺史郭使君等商人通过贿赂跻身权力阶层,贿赂交通,遂至方镇。民间资本在高压下呈现病态流向:奢侈消费催生一钗直七十万钱;土地兼并致富者兼地数万亩;高利贷利率达百日加五;铜钱窖藏成风引发钱重物轻危机。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揭示资本五条出路中,唯独缺失产业投资,这种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循环,彻底阻断手工业向机器生产演进的可能。

黄巢起义前的长安西市,胡商带着骆驼队悄然离去。从安禄山范阳起兵到朱温篡唐,150年间中央集权经济模式彻底瓦解,军阀藩镇割据成为常态。当五代十国开启新一轮割据时,赵匡胤面对的已是被碾碎的经济版图——这个教训让宋朝将强干弱枝推向极致

宋朝:宽松与禁榷并举

宋朝,中国古典经济发展到巅峰,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均成熟于宋,钢铁产量等同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人口首破一亿形成统一内需市场。陈寅恪称“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但钱穆却指其“最贫最弱”。

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终结军阀割据,和唐朝相反,走强干弱枝”路线,中央禁军达80万,厢军60万,养兵开支占财政八成。朱熹直言: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为缓解压力,宋朝开创性地放松民间经济:取消唐代县以下禁设集市规定,工商税率清晰公示,城门张榜列明税种。这种温和执政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两宋三百余年无地方叛乱。

国有专营制度却达空前严厉。盐、茶、酒、醋、矾及进口香药象牙全数官营,形成资源性、必需性、暴利性三特征。民间仅允许经营针线、肉食、玩具等分散、微利行业,呈现国有垄断上游,民营挣扎下游的产业割据。欧阳修记载:扬州盐商年利数百万贯,而东京肉铺月入不足十贯。

士绅阶层在此背景下异军突起。朝廷公开允许官员经商,将领尤甚宋太祖拉拢和控制各路高级将领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靠经商来发财。南宋将帅打仗不行,经商豪奢超越前代。官员利用专营特权,以公款为资本、官船搞运输、公家劳力充私用,形成六项特异牟利手段。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官宦家族控制半数田产,一县之入,半在豪室成常态。买扑制度变成暗标竞标,商人承包酒坊、盐井需缴纳抵当保证金。表面公平的招标催生权钱交易,苏轼奏章揭露:开封富商行贿官吏,低价承包官营作坊转手牟利。

这种矛盾治理造就奇特经济生态:一方面,成都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汴梁诞生职业经理人群体,泉州设立期货贸易市场,显露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国有垄断制约了技术创新,工商利润流向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形成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死循环。

宋朝的”则源于过度中央集权与军政失衡,朝廷通过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管统兵权、将领临时受命的兵权三分体制,虽有效防范藩镇割据,却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指挥脱节;更戍法强制军队每三年轮换驻地,边防体系难以形成稳定防御经验。地方财政留存不足20%,边州军备长期依赖中枢调配,形成中枢决策迟缓-地方资源匮乏的困境,在面对游牧政权机动攻势时暴露结构性弱点。

王安石变法: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熙宁年间的大宋面临空前财政危机养兵费用吞噬财政八成,土地兼并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王安石受命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有四板斧。第一招叫“青苗法”,官府贷款给农民,免得他们借高利贷。但实际执行到后面,地方官强行摊派贷款,春借陈粮一石,秋收要还新粮一石半,利息比地主还狠。第二招“均输法”,派发运使到各地采购物资,一开始是为了平抑物价,后面变成官府强买强卖。江南大米市价每斗三十文,发运使压到二十文收购,运到北方灾区却卖六十文。第三招“市易法”,在汴梁成立国营百货公司,连水果芝麻都垄断,商人进城卖货要被抽走三成。第四招“募役法”,让老百姓交钱代替劳役,本是个好政策,却被用来加征赋税。

这些政策把宋朝变成了大公司。盐茶酒矾全归官营,江淮茶园都被圈成官市,茶农采的嫩芽必须卖给官府。商人想经营得先花重金买茶引”“盐引这些特许证。变法搞了十七年,国库确实多了钱,但民间被掏空了。汴梁城外的农民拆房梁抵债,城里商人绕着城墙走不敢进门。最讽刺的是,那些喊着为民请命的变法派官员,自己倒卖起官盐官茶,用官船运私货。司马光上台废新法时,翻开账本发现:朝廷年收入比变法前还少了三成。

宋代的官商经济模式已经实现了标本化,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了世族经济,进入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至此,其后再无进步。

变法失败加速王朝衰亡。金兵南下时,汴梁市易务库藏三百万贯铜钱被金兵运走。南宋财政更加依赖压榨临安城表面繁华,珠玉珍异堆积如山,但盐税比北宋涨了五倍,官商勾结更明目张胆泉州海商要出海,得给市舶司提举送七成利润。

1085年,宋神宗驾崩的那一年,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个由市民选举执行官的城市——比萨城,这意味着自由城市的诞生。自由的城市催生自由的商业,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而自由的商业和思想又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世界时间的钟摆开始从东向西摆动

第四章

明清:孤立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巅峰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

黄仁宇说从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他不关心经济的发展……就明人关心的问题来说,虽然认为中国向来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必须保持其农业特征,不能兼容并包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国的封建王朝对外不再寻求领土扩张,也不需要外来人口,一个亿的内需市场已经足够。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明朝政府非常想把自己的国土与世界隔离起来,将大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降到最低程度。”“在明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皇帝都在没有竞争的基础上治理天下。在整个明代,都没有文官武将揭竿而起反对国家。普通百姓对国家的管理不当极为容忍,王朝能以最低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存在下来。

明清的专制化程度,远远高于汉唐宋,是真正的高度专制国家。明太祖朱元璋则废除了宰相制,将中央权力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平衡性彻底打破。中国自汉以后,大量的行政性事务是在相府处理,并不在皇宫,宋百年不杀大臣是皇室对士大夫的权力承诺。朱元璋废宰相制,建立大学士制度,其实是破坏了这种恐怖平衡,到了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军机处设在皇宫边上的一排小平房里,皇帝每天处理朝政,把军机大臣们呼来唤去,整个儿变成皇室的奴隶。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闭关锁国以及社会组织的散沙化有着天然的渴望。

明初建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海港泉州港和最强大的海军,经济和政治势力辐射到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根据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研究,在15世纪前后,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白银为统一货币、无关税壁垒的政治经济联盟,这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最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后,朝廷反将海禁推向极致,曾经停泊千艘商船的泉州港到万历年间仅剩渔舟摇曳。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短暂开放四大海关,但当发现红毛夷船岁来渐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遂收缩为广州“十三行”单口通商,但在这里外国商人是被严格管制并圈养起来,政府以发放牌照的方式,允许获得资质的中国商人与之进行交易。

江南农村的织机声掩盖着深层次危机。朱元璋推动的棉花革命催生独特生产模式:松江农妇昼耕夜织衣被天下的盛名下,全国年产六亿匹棉布来自三百万分散农户明清棉布商品化率高达52.8%,但生产方式一直停滞在14世纪水平。明代之后,与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家庭纺机相配套的,是中国从城市化向城镇化的大退化到清中期,全国已约有三万个市镇,它们替代之前的两千个中心县城,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器。乡村手工业的繁荣形成特殊悖论:它既为工业革命创造技术前提,又以其低成本优势阻碍工厂化转型大量的手工业分散于数量更多的村庄,这使得资本、人才和资源的集聚效应根本无法发挥。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美洲作物悄然重塑中国经济版图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偷运回国的甘薯藤,与玉米、马铃薯共同引发耕作革命。这些耐旱作物在华北山地、云贵高原疯长,至乾隆五十五年,全国耕地面积较明初激增三倍,养活的人口从明初6500万暴涨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4.3亿。但人口的暴增始终未能催生生产关系的质变。到19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为全球第一,可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全部来自于人口倍增的效应。

特许经营制度塑造官商经济的巅峰。晋商通过开中制迅速崛起,从山西老宅运粮至九边重镇换取盐引暴利。弘治五年(1492年)折色制改革后,徽商以白银直购盐引,两淮盐区年发盐引占全国半数。至道光年间,盐政固化为纲盐法,两淮盐商分属十大商帮,新入行者需耗二十万两购窝本。广州十三行更成权力寻租温床,伍秉鉴家族通过贿赂海关监督,独揽茶叶出口,其财富在鸦片战争前达2600万银元,堪比清政府年收入六成。明清商人的钱赚得越来越多,可是他们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他们始终没有培育出一种商人精神他们积累的财富也并没有进行资本再投入和技术的创新而是修建园林或是想方设法“藏起来”。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康乾盛世其实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周期性复苏,中国社会仍然在超稳定的状态下平铺式地演进,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上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突破。经济封闭导致技术代际停滞。宋应星《天工开物》记录的明代科技,到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仍无实质突破。这种封闭体系的技术代差在蒸汽轮机面前暴露无遗:当大英轮船公司的铁壳明轮舰号驶入长江,清军水师还在使用郑和时代的硬帆木船。讽刺的是,马戛尔尼1793年进献的蒸汽机模型,在圆明园库房尘封47年后,却成为英法联军洗劫的战利品。

结语:中国历代经济治理始终在集权管控与市场松绑的钟摆间震荡,每一次“放活”皆为纾解前朝过度汲取的危机,而“收紧”则是对民间资本坐大的本能戒备。这种体制性痉挛导致资本始终困在土地兼并与权贵依附的死循环中,商业利润从未真正转化为产业创新动力,反而沦为政治权力的衍生品。当西方市民阶层通过城市自治孕育出资本主义契约精神时,中国的商贾仍在特许专营与科举中寻找生存夹缝,这种根植于权力本位的经济哲学,最终将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异化为制度闭锁的千年内耗,直至近代被迫在炮火中承受技术代差的苦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