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

 醉青YPS 2025-05-02
脾虚

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李东垣称其为“邪气盛”。这种停留在人体内的“脏东西”,中医叫“痰湿”,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一般体内都有痰湿,需要通过补脾祛除痰湿的办法来减肥。

这种脾气虚导致的“过劳肥”,是当今最常见的。在忙碌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凑合填饱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饮食的热量,也顾不上节制,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有的人虽然不胖,但体检时却发现得了脂肪肝,大家开玩笑说他仅有的脂肪还长在了肝上。这种情况在经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见。即便他们没有吃夜宵的习惯,即便吃的夜宵的热量很低,但仍旧难免会发胖或者得脂肪肝。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是因为他们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导致了这种代谢紊乱。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过劳肥”的人,减肥总是不成功,因为“脾气虚”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节食、腹泻来改善。节食和腹泻甚至还会加重脾气虚的症状,所以他们的减肥总是刚开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体重很容易又反弹回来。毕竟我们要消除脾气虚这一导致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还有一种与前面那个可以大吃牛排,但仍旧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类似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对此,中医归结为“胃火盛”。这种人不仅总是饿,还很容易渴,他们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来说,要明显地呈现出病态,人会显得很憔悴,皮肤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马上治疗的。

只要你弄清了肥胖最终是不是因为脾气虚引起的,你在减肥的时候,还是可以求助于很多药物的。只是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没有标明“减肥”这个功效,但是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善脾气虚的症状,减肥就成了这些经典方剂的意外收获了。

比如“补中益气丸”,它是写《脾胃论》的李东垣创制的。这是一种可以长期吃的补脾药,它的减肥效果是随着脾气的强健而实现的,表面上是在减肥,实际上是在修补过劳给身体造成的影响。所以你用“补中益气丸”来减肥的话,肯定不是速效,但一旦起效,就不用担心反弹问题。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还有就是“参苓白术丸”,它是宋代就有记载的一张名方,作用比“补中益气丸”要和缓,更适合于脾气虚,尤其是因为脾气虚而浑身有些浮肿、虚胖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另外,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同时还可以使面容、身材变得紧致的方子,当属汉代张仲景始创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了。

五苓散

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女人的“游泳圈”是如何炼成的

女人的衰老肯定和发胖有关系,一般女性的发胖从35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是先从肚子开始胖起,一个围在腰间的“游泳圈”会逐渐形成。如果不加以控制,到了50岁,这个“圈”就会变成一个“大肚子”,这样的体态使她们明显要比同龄人显老。

为什么发胖是先从肚子开始呢?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解为什么发胖是先从肚子开始呢?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是因为腹部的组织最疏松,脂肪在这里最容易囤积。那为什么肌肉会松弛呢?通俗地讲,就是人老了。不过,用中医的解释更加合理,因为“脾主肌肉”,只要脾气一虚,它所主的肌肉就会变得不紧致。腹部的肌肉不像腿部、胳膊上的肌肉,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每天做腹肌锻炼的人很少,腹部因此是锻炼得最少的部位,所以一旦脾气虚了,人体最先松弛的就是腹部。

我们先看看孩子,越小的孩子,肚子越大,他们的小肚子总是向外膨出的。其实那么小的孩子,腹腔里没什么脂肪可以导致腹部膨出,膨出的其实是腹腔的内脏。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既然是后天的,那孩子在出生之后,他的脾就需要一个逐渐变得强健的过程。孩子的内脏之所以会膨出,是因为他的脾气还没足够强壮,脾气所主的肌肉因此而松弛,才会无力束缚内脏,导致腹部膨成个大肚子。

如果这个孩子还有疳积,他的肚子就会更大,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肚皮上面的青筋。但是除了肚子大,孩子身上却很消瘦,给人“细脖子、大脑壳”的感觉,这是孩子喂养不好时经常出现的问题。那孩子为什么会得疳积呢?这也和孩子的脾气有关。

得了疳积的孩子一般都是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胃口很差、大便不成形,多见于1~5岁的孩子。起因就是父母不会喂养,或者是因为急性肠道感染转为慢性,变成了慢性腹泻,总之是把本身原本就不强壮的脾气给损伤了,因为脾气虚而疳积严重。疳积越严重,孩子的小肚子就越鼓。因为疳积越严重,能统摄住肌肉的脾气也就越虚。要想让孩子改变“细脖子、大脑壳”的样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健脾。

中医有个针对这种孩子的好方子,也有成药,叫“启脾丸”,里面除了人参、白术、茯苓这三味经典的健脾药外,其余的都是像陈皮、山药、莲子、山楂、麦芽这些药食两用的药物,所以孩子很爱吃,最适合他们长期服用,以强健还很稚嫩的脾气。

我有一个同事,她家孩子从小就特爱感冒,小脸总是黄黄的,头发都打绺,典型的脾从小就特爱感冒,小脸总是黄黄的,头发都打绺,典型的脾气虚。后来她知道了这种药,经常给孩子吃,结果小黄脸吃得红扑扑的,她那个小区的家长们都趋之若鹜地找这种药。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大便干,使用这味药就要慎重,因为里面有人参、白术这些性质比较温燥的健脾药,有胃火的孩子吃了会上火。

至于成年人,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医讲,“人过四十,阳气过半”,意思是人过了40岁,阳气就要衰减一半。阳气本身就是火力,就是功能,这就像一辆开了30万公里的汽车,功能肯定不如刚买的时候,火力肯定也会递减。这是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不是到了40岁才突然出现,只是到了40岁前后,症状最明显,这个时候也是肚子上的“游泳圈”开始出现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因为生完孩子后,肌肉松弛导致的,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首先,生孩子虽然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但也是母体的一次元气损伤。女性生育完之后,脾气确实会有所损减,如果没及时调养好,本身可以束缚住腹腔脏器的肌肉就会变得无力,“游泳圈”就更容易出现了。
中医讲究六经辨证,阴、阳、寒、湿、表、里,不讲究这些没法判断,更没法治病。
病名虽一样,药分寒、热、补、泻,所以中医一人一方,寒、热、虚、实、表、里要分清,寒热没分清,寒者用寒药就会更寒,热煮用热药就会更热,以此类推……自己看药对不对你的症,方治百病不治百人,用错后果自负。
如果你有什么久治不愈的疾病,请加微信:
y3l6i3n6

但并不是每个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都会长“游泳圈”,比如体质很强壮的,或者原来就是运动员,生了孩子之后没停止锻炼的。你肯定会说她们的肌肉力量强,而肌肉力量强的人,首先肯定不是脾虚的人,肯定不会动不动就觉得疲劳,肯定没有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的问题,也不会动不动就消化不良。所以,如果你想减掉小肚子、去掉“游泳圈”,不能单纯地去节食减肥,也不能单纯地去练肌肉,而是要兼顾到健脾、补脾。

足三里这个穴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转为营养物质,不至于以脂肪的形式停留在体内的穴位,是健脾的要穴。对于因为脾气虚而发胖的人,这个穴位是要经常按摩的。同时,如果你确实吃得很多,食欲总是很旺盛的话,还有一个“止饿穴”,即内庭穴,就在第二个脚指头缝上,捏的时候可以上下一起捏,按摩三五分钟。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老想吃,胃口特别旺的话,这个穴位可以帮你控制食欲。

想减肥的话,足三里和内足三里和内庭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能健脾消脂,一个能控制食欲。

脾虚的人不仅胖,而且大便不是干、就是稀,别看肚子上的肉厚,但一点儿也不能御寒,稍微着凉可能就腹泻了,这就是典型的脾气虚。对他们来说,揉腹也是一种健脾办法,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脾虚的人,每天晚上都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揉20分钟。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敲打带脉,带脉就在腰带所在的那个位置。人体的各条经络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是横向的,它的作用就是“约束诸脉”,当然也能约束脾经,对健脾有益,所以,敲击带脉等于是在鼓舞脾气。你可以去试一试,这种方法能通便。持之以恒的话,还可以帮助你减肥。

爱长“游泳圈”的女性,平时可以多敲打带脉。

女人变成“黄脸婆”的内幕

中医给五脏赋予了不同的“职称”,其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两个脏腑是我们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先天之本”中有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的基因问题,比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抽烟,但活到80多岁,也不会得肺癌。有的人虽然不抽烟,生活也特别讲究,不到50岁就发现得肺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命定的。而中医说的脾气强弱,却是我们自己可以左右的,而且脾气这个“后天之本”也恰恰是中国人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健康是“成也脾气,败也脾气”。

先说“成也脾气”。

我们常说一个人只要嘴壮、胃口好,就说明他脾气不虚。这种情况下,即便得了重病,即便上了年纪,他的寿命也有保证。

举个例子,两个人虽然患同样的疾病,但一个能自己吃饭,一个靠输液、打点滴,他们的结局会有天壤之别。能吃饭的,身体肯定恢复得好;靠输液的,即便营养补充得很及时、很全面,但也难逃病情恶化的命运。为什么?胃口好不是单纯地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更重要的是,胃口好是脾气不虚的一个标志!至少说明这个人有不错的抵抗力、不错的脏腑功能。如果失去了这些,即便营养补充得再充分,身体也没有能力吸收营养,所以会最终不治。因为中医里的脾气指的不只是简单的消化系统,还包括了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是多系统的一个功能组合。脾气强健,就意味着这些系统都在正常地行使功能,健康自然有了保证。

再说“败也脾气”。

中国人评价一个女人年老色衰时,喜欢用“黄脸婆”做比喻,而女人衰老的典型表现也是从面色变得萎黄、没有光泽开始。那为什么会是“黄脸婆”而不是“白脸婆”呢?这还是和脾气有关。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脾为黄,肾为黑,心为红,肺为白,肝为青。在面色上,我们最常见的病色是黄色和黑色,但从健康向疾病演变的过程中,黄色是个“分水岭”,黑色往往已经不治。

大家可能看过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其中的男主角最后因为血液病病危,躺在床上,气若游丝,面色是那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