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理十三(虚实贼微正“五邪”) ![]() 上篇有专门区分暑邪和火邪,而本文的五邪是另一种分类。即:虚邪、实邪、贼邪、微邪和正邪。 这种划分以五行生克为基础,不同脏影响某一脏的轻重关系而命名的。 看倪海厦老师的视频里提及到了这五邪,难经也专门对这部分做了解释。也许是引用了原文的原因,看视频的时候总是迷糊。 ![]() 比如:从后来者为虚,从前来者为实、从所不胜来者为贼、从所胜来者为微、自病者为正。这后、前、所胜、所不胜的,概念总是混淆。 本篇换个词去解释也许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方便解释,将心作为例子,同时以五行生克关系为框架,将外邪侵袭路径分为五类: ![]() 1.虚邪(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木生火,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为虚邪。 2.实邪(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火生土,脾为心之子,子病犯母为实邪。 3.贼邪(克我之邪):如肾(水)病传心(火),水克火,则肾病传心为贼邪。 4.微邪(我克之邪):肺(金)病传心(火),心克之脏反传邪给心,邪势较弱,故称微邪。 5.正邪(本脏自病):外邪直中本脏,未传他脏,如热邪直中心脏。 以上以心为例,可很明了的区分五邪。 以下是五脏五邪传变关系表汇总整理 ![]() 还是以心为例 1.虚邪:母病及子,耗损正气 肝脏虚弱,导致心脏失养。出现心悸伴胁痛、目涩等情况,此时应先补肝后泻心。在《针灸甲乙经·五脏传病》中有记载“肝病传心,虚邪也,当补肝泻心。” 2.实邪:子盗母气,邪盛正虚 子脏邪实,反向消耗母脏。如心火亢盛(实邪)灼伤肝阴(母),出现口苦目赤、胁痛。在《难经·七十五难》中记载“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3.贼邪:克我之邪,病情凶险 所不胜之脏邪盛,直克本脏。如肾脏邪气过盛克心,出现胸痛彻背、四肢厥冷等症状。 一般贼邪多急症。 ![]() 4.微邪:我克之邪,病势轻浅 所克的脏(肺)将邪气反传给心,症状较轻,易被忽略。 5.正邪:本脏自病,病位单纯 外邪直中本脏,未涉他脏。表现为:心痛、失眠、舌红等症状,病位明确,少有兼证。 1.虚邪:补母泻子。如肺虚及肾,灸太渊(肺经原穴)补肺,刺阴谷(肾经合穴)益肾。 2.实邪:抑子扶母。如心火亢盛犯肝,刺少府(心经荥穴)泻火,灸期门(肝经募穴)养肝。 3.贼邪:强本制克。如金克木致肝病,刺太冲(肝经原穴)疏肝,配尺泽(肺经合穴)泻肺。 4.微邪:调和所胜。 5.正邪:直攻其邪。如寒客膀胱,温灸关元、中极,配合委中刺络拔罐等。 《难经》五邪理论以五行生克为纲,构建了疾病传变与治疗的动态模型,其中“虚、实、贼、微、正”的划分,不仅确定了病变波及的范围,而且深入分析了邪气影响脏器后的传变关系,对于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 文章发表的比较凌乱,在看书的过程中感觉某个点比较迷惑,因此查了些资料一探究竟,搞明白了后再把追问的过程及结果整理发表,也许同是爱好者偶尔看到便减少追问的时间,总归是一件好事情。 不好之处就是术业有专攻,仅是爱好的身份来分享这些知识,总感觉是在班门弄斧一样,肯定有好多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是错误的地方,因此就当作是个小故事看看,也许偶尔闲聊的时候能说出些词语,人家也会感觉厉害,心生佩服。其实不过是一知半解,故作“专家”罢了。 关于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