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理十四(脉诊独取寸口) 中医看病治疗离不开脉诊。 秦越人将“四诊”中的切脉归类到了最低的档次(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纵观历史,真正能达到这种神医的恐怕没多少,时至今日真的做到切而知之的也不多见了。 理论越是高深,越是玄学,因为科学解释不了。 何为科学?科学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旨在发现和验证客观规律。 何又为玄学?玄学是一种超越常规科学解释的哲学思想和思潮,常涉及到对超自然现象的探讨,并不依赖于实证证据,理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缺乏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基础。 所以既然是不同的体系,也就没办法通过这个体系去证实另一个体系的真伪。 就像唯物与唯心、也像所有相反对立的事物比如白和黑。比白颜色深的都可以认为是黑,比黑颜色浅的亦都可以认为白。不过是纠缠,离开对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对立统一、互根互用。 所以万事可别争个对与错、黑与白。其间的灰度千千万,对与错、黑与白只不过是可以忽略的某一特殊状态罢了。 还是说回脉诊独取寸口脉吧,好像扯的远了。 脉诊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三部九侯诊法、人迎寸口相参合诊法、寸口诊法。目前则只在寸口脉处进行诊治,确定疾病情况。 三部九侯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颈动脉,中为手部寸口脉,下为足部踝动脉,在上、中、下三部又分为天、地、人三侯,每侯各有一个相应的诊脉部位,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三部九侯诊法”。 该诊法要诊脉18处,诊断一个病人大半个小时过去了,比较费事,而且古代男女有别,受到礼法的限制,故经文中也很少提及此种诊法。 人迎寸口相参合诊法 人迎脉:位于结喉旁开一寸五分(今颈总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主候三阳经之气 寸口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主候三阴经之气
通过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动对比量化阴阳盛衰 春夏季:人迎脉>寸口脉(一盛/二盛/三盛) 秋冬季:寸口脉>人迎脉(一盛/二盛/三盛)
人迎寸口相参合诊法通过"阳明-太阴"这对经脉枢纽,动态监测"营卫-气血-阴阳"的立体平衡状态。 目前尚有一些中医采用人迎寸口相参合诊法辅助寸口脉诊断疾病。 寸口诊法 根据从局部的变化来了解全身情况的诊断思想(生物全息律: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生化、遗传、形态等全面的生物学信息),逐步的将诊脉简化为单独诊断寸口脉的方法,即通过指尖切按腕部桡动脉处的动脉搏动情况,根据其脉动形象,来诊察全身的疾病。 1、寸口与肺经的关系 寸口脉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肺主气、主宣肃、主治节、朝百脉等,具有调节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 全身经脉的气血都要朝会于肺,通过肺的宣降作用输布全身。因此,五脏六腑的盛衰情况会在肺脉上反映出来。 关于肺经的解释可看中医自学整理三(十二经纳地支歌)这篇文章。 2、寸口脉是肺经气血最盛之处 寸口是肺经血脉最旺盛、最浅显的部位。 此处集中了经渠(肺经本穴属性金)、太渊(肺经原穴其中属性土)等重要穴位,都是手太阴肺经的穴。 太渊还是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所有脉皆会与此,因此寸口这部分是一身气血流注最明显的地方。因此,寸口脉的波动和变化最有代表性,切脉时能从中获得最全面的脏腑气血信息。 3、寸口与脾胃中焦的关系 寸口虽然络属于手太阴肺经,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内连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首先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清浊之气的交换,对循环中的血液进行净化处理,所以通过其最敏感的脉动之处的寸口变化,就能探测全身经脉气血盛衰运行情况。 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寸口脉,所有的脉象中都要有胃气的缓的特征,人才会有生机,因此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 4、寸口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黄帝内经》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这段话说明了寸口脉与脾胃及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通过寸口脉可以诊察五脏六腑的病变 5、独取寸口脉的历史与发展 独取寸口的切脉方法最早载于《素问·五藏别论》。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独取寸口的原理,指出寸口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全身气血循行流经肺脏,会聚于寸口。因此,独取寸口脉可以测知脏腑的病变。 此外,寸口部动脉明显,相较于"三部九候"诊法中需要触摸头面、手足动脉的传统方法,寸口诊法既符合礼教规范(免触隐私部位),又能提高诊断效率,对女病人诊脉时,寸口诊法更为方便易行。 因此独取寸口脉是基于寸口脉与肺、脾胃及五脏六腑的密切生理关系,通过观察寸口脉的变化,能够全面了解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是中医诊断中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诊脉方法。 ![]() 同时受到这种从局部的变化来了解全身情况的诊断思想,目前也出现了诸如:舌诊、耳诊、眼诊等诸多的诊疗方法,可以辅助寸口脉诊确定疾病,更加利于疾病的治疗。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论述不可避免的有错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出。 图片取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还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于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