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还五汤成分和解析

 文炳春秋 2025-05-03

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创立的经典方剂,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核心功效,专治中风后气虚血瘀证。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临床应用要点:

一、组成与用法

药物组成:生黄芪(120g,君药)、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煎服方法:水煎服,黄芪需从小剂量(30-60g)开始,逐渐加量至120g,以气旺血行为度。

二、功效与主治

核心功效:补气以推动血行,活血以祛瘀通络,标本兼顾。

适应症: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小便失禁等。

其他病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糖尿病足等属气虚血瘀者。

三、方解与配伍特点

方义:

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为君药。

活血药组(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祛瘀通络,辅佐黄芪行血。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力周行全身。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黄芪)搭配少量活血药,补而不滞,祛瘀不伤正。

四、临床应用与加减化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伴舌淡暗、苔白、脉缓无力,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应用:

上肢痿软:加桑枝、桂枝引药上行。

下肢无力:加牛膝、杜仲补肝肾、通下肢。

顽固瘀血:加水蛭、土鳖虫破血逐瘀。

痰阻或阳虚:加石菖蒲、半夏(化痰),或附子、干姜(温阳)。

现代研究:可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溶解血栓,用于脑梗死、心绞痛等。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

禁忌人群:

肝阳上亢或阴虚火旺者: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禁用,以免加重血热。

孕妇:因含活血药,可能引发流产。

服用建议:

需长期服用巩固疗效,愈后隔3-5日服1剂以防复发。

避免铁器煎煮,忌饮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六、经典案例参考

案例1(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左半身不遂,以补阳还五汤加桑枝、鸡血藤,10剂后可弃杖行走。

案例2(脑梗死):加虫类药(水蛭、全蝎)通络,配合黄芪增量至120g,30剂后症状消失。

补阳还五汤通过“气行则血行”的原理,在气虚血瘀类疾病中展现广泛疗效,但需严格辨证,灵活加减。临床使用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避免误用于急性脑出血或肝阳亢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