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株菖蒲,照见千古文心

 东盛1 2025-05-03

江南文人的书斋里,总少不得一盆菖蒲

此草生于涧畔,叶细如剑,根瘦如丝,却以“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之性,独得文人青眼,乃至有“无菖蒲不成文人”之说。

明人张潮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菖蒲之癖,恰是文人风骨的隐喻。  

图片

文徵明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中四雅”,谓其“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清逸绝尘”。

此语似为菖蒲作传,实为文人自况。案头植蒲,非为点缀,而是以草木为镜,照见心性。苏轼曾跋山涉水寻石养蒲,并题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一草一石间,竟容得下山海气象。

文徵明亦效其风骨,取丹崖山涡石为盆,以清泉滋养,蒲草纤弱却根连石隙,如文人执拗于乱世中的气节。  


图片

文徵明晚年所作《五瑞图》,古柏苍劲、奇石嶙峋,萱草灵芝隐现其间,而一丛菖蒲悄然依石而生,清瘦之姿反成点睛之笔。

此画以青绿为骨,皴染并重,既承赵孟頫“小青绿”之雅韵,又以松石菖蒲暗喻文人“重理”之思——草木非草木,皆是心象。  


图片

吴门画派尚“书斋山水”,文徵明尤擅此道

其画中菖蒲,常伴昆石、古瓷,或栖于砚畔,或倚于卷侧。如《真赏斋图》中,蒲草与青铜鼎彝同列,古器沉穆,蒲叶轻盈,一刚一柔间,尽显“斋中无俗物”的审美意趣。

他曾言:“吾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一印一斋,一蒲一石,虚室生白,方寸间自有天地。  


图片

明代苏州,市井繁华如织,文人却偏以澹泊为舟

文徵明筑玉兰堂、翠竹轩,虽多为纸上烟云,然一盆菖蒲、几卷诗书,便足以构筑精神桃源。

其友唐寅早慧放浪,文徵明则晚成守拙,恰如菖蒲之性:不求春光浓烈,但守冬日寂寥。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南文人植蒲,讲究“以石为骨,以泉为血”。

陆游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昆石玲珑多窍,蒲草附石而生,水润石冷,蒲愈苍翠。此中玄机,文徵明深谙其道。

他在《仿赵伯骕后赤壁图》中,以青绿染石、细笔勾蒲,石如云涌,蒲似剑立,仿佛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笔意,化入草木金石的生命力中。  


图片
图片

菖蒲文化,自唐宋发轫,至明代鼎盛

文徵明一生,恰逢吴门风雅最炽之时。他授徒数百,文彭、陆师道等皆承其衣钵,更将菖蒲清供之风传之后世。晚明张岱《夜航船》载植蒲秘法,高濂《遵生八笺》论蒲石相生,皆可溯至文氏一脉。  

今人观《五瑞图》,或只见祥瑞琳琅,却不知那株瘦蒲才是画眼。

它不争高下,不慕繁华,以“淡泊”二字,诠释了文人最深的执念——世间万物,唯静者可生慧,唯澹者能久长。

文徵明以八十高龄挥毫此卷时,笔下菖蒲早已超越草木,成为江南文脉的永恒图腾。  

图片

一蒲一石一乾坤,半卷诗书半日闲

文徵明与菖蒲的故事,终究是文人于红尘中修行的寓言。案头清供,非为风雅,而是以草木之微,证悟生命之旷达。

此中真意,或如白石老人所刻闲章:“寂寞之道”。


图片

| 菖蒲图片:王大濛 |

欢迎来到席上文化空间,这里有您想要的茶器物,文人植物,向您身边一切美好事物发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