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那么,什么是“归属感”呢?关于“归属感”,百度词条里有以下几种含义: 1、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2 、是佛洛姆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后的心安,心安即有了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我想,人们之所以要成立家庭,正是因为渴望被爱;工作中,如果员工感受不到尊重、支持、鼓励,归属感就不会太强;交友、加入某些团体,也可以找到归属感,获得安全感。 那么,“价值感”又是什么呢? 百度词条里这样解释: 价值感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和意义的程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贡献和经验的评判和认可。价值感来源于自身的经验、成就和能力,也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肯定、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价值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会因为个人的生活境遇、经历、认知和心态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 看了这些解释之后,我才意识到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重要性。它们如同我们的生命之光,给予我们无尽的能量。 在职场里,我们与同事并肩作战,在学科小组中携手前行,这何尝不是在寻找那份心灵的归属?当我们被团队接纳,被集体需要,安全感、温暖感与自在感便会油然而生。有些老师深夜还在伏案备课、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突破专业瓶颈,这一路的奋进与成长,又何尝不是在叩响自我价值的大门?我们渴望在工作中证明自己,让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 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亦是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沃土。夫妻二人携手走过岁月长河,在柴米油盐里相濡以沫,用爱与耐心精心呵护孩子成长,为他们构筑起充满安全感的小天地。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餐桌,看着孩子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那份从心底涌出的满足与欣慰,便是价值感最生动的注脚——我们用双手创造着幸福,用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 在非暴力沟通的世界里,归属感与价值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们是爱、支持、平等、尊重,是认可、肯定,更是为他人贡献、服务生命的热忱。作为陪伴者,我在倾听老师们的故事时,总能捕捉到他们眼中对支持、尊重、认可与肯定的渴望。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他们的经历,也让我在共情中感悟着自己的人生。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许我们会在工作中遭遇挫败,暂时迷失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方向。但请别忘了,家庭的怀抱永远敞开,读书会里有思想的共鸣,公益组织中能传递温暖,这些都是我们重新获得支持与关爱的宝藏之地。 岁月流转,当我们的步伐不再矫健,精力不如往昔,从职场回归家庭,也并非意味着价值的终结。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陪父母唠唠家常,帮孩子辅导功课……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都是在书写生命的价值。哪怕只能发出微弱的光,我们也会倾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归属感与价值感,如同生命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始终心怀希望。切记,需要是人类共通的,策略可以有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