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学四升五阅读,二年级学小升初,这是坐火箭学习吗?

 自陈怡派 2025-05-05 发布于浙江

前几天收到一位老学员家长的私信,说把我公众号推荐给了其他小伙伴,还截了聊天记录给我看。

我一条条翻过去,眼眶有点热——

她说我是“唯一压箱底的宝贝老师”,夸我“课讲得细,要求严,不闲聊,不推销”。

到头来,还补了一句:“其实我跟这位老师一点儿都不熟,交流特别简单,她从来不聊闲天,都是把时间用到做课上

我下意识翻开后台学员标签一查记录,发现家长2023年买了四升五、五升六的阅读回放课,2024年又续了读背写、小升初打卡、古诗文打卡三个直播班。以为,这个孩子至少在读五年级。

没想到一问,孩子目前才读三年级!我听到后真是瞳孔一震!

一年级就啃四升五的阅读题,二年级刷小升初真题,这孩子像块海绵,硬生生把好几年的课程吸成了“压缩饼干”是坐着火箭在学吗?

我和家长说,我知道你们小,但没想到你们这么小。

家长笑着回复:那会儿不敢和你说啊,知道你一定会劝退我,就偷偷上课做题,悄悄地学。

是的,如果当初她坦诚告诉我孩子年级,我大概率是劝她放慢脚步,别透支孩子的兴趣

家长也说,当时年纪小,跟着课程过了一遍,没办法保证质量,也没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做。

不过——虽然当年做题囫囵吞枣,但课内考试像在降维打击”,能够轻松应对,现在打算重刷一遍课程,争取按照要求来,做到“真正吃透”。

写到这,你肯定以为我在鼓励超前学,在贩卖教育焦虑。

不是。

不得不说,这个孩子像中了一张“教育彩票”——“拔苗助长”反噬,反而从“超前学”里挖出了宝藏

但是换个孩子呢?或许早被题海磨得厌学,或许因过早透支理解力而卡在“瓶颈期”。

或者是同一个孩子,换成另外的家长来带呢?那也许又是不同的一条路。

语文这门学科,怎么说呢,它很特别,

数学题错了就是错了,但语文的“对”可以千姿百态它如同一棵树,而非一条道走到底的胡同。

比如,一个孩子超前学《背影》,可能只记住了“蹒跚过铁道”,却因此错过与父亲吵架后重读此文的泪流满面;

一个孩子四年级背《滕王阁序》,也许能倒背如流,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震撼,或许要等到十六岁独自坐船过江时才突然涌来;

一个被尊重的“慢节奏”孩子,也许会在某个平凡午后,突然用大人从未教过的比喻,写出一句击穿灵魂的语句。



我们总想用“超前”对抗焦虑,却忘了“慢”才是语文的底色,

一个字在舌尖滚三遍才说出口的羞涩;

一篇文章读到第七遍才突然看懂的伏笔;

一个比喻在十年后某天突然击中你的恍然。

这些“慢”的馈赠,也许才是语文真正想留给孩子的“压箱底宝藏”。

常有家长追着我问:“老师,您觉得我家孩子该学什么课?你们让我推荐,可我总让你们自己决定,其实同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每个孩子都是宇宙独一份的“限量版”

我想这位家长给孩子规划这条路线肯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她让孩子提前学,提前听课,可是也考虑到孩子太小,没有过多要求,就和英语学听力磨耳朵一样,家长也只是让孩子把课程过了一遍,体会坚持的快乐,等再大一点了,让孩子重新学一遍,我认为这位家长是有智慧的。

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孩子是最大的变数。

有些孩子“沙漠骆驼”,天生能扛住“题海暴晒”他们需要跑鞋,超前学对他们而言是助力

有些孩子“温室兰花”超前学像催熟剂,让他们在三年级就写出“老气横秋”的文章,却可能在五年级突然对文字产生抗体所以他们需要细水长流地积累急不得、快不得。

教育从来不是单选题,不是必须“超前”,否则就是“躺平”,而是允许每个孩子——

像竹子一样生长前四年扎根三厘米,第五年每天疯长三十厘米;

像蒲公英一样旅行有的飘向山顶,有的落在溪边,但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土壤;

像星星一样发光不必争抢“最亮”的虚名,因为银河里每一颗星都有存在的理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