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解燥解:为何怪病多痰?何为外燥内燥温燥凉燥?

 扬帆踏浪a 2025-05-05

概念上,痰是机体相关脏腑或通道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作为继发性病因,它是多种因缘和合后产生的果,这个果又可作为下一阶段病患的因。

痰有无形、有形之别,广义、狭义之分,痰的“象”也变化多端,时而面目清晰、时而轮廓模糊。

一、痰的分类

1.狭义之痰:狭义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之痰。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或停于喉而未出,就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痰。

2.广义之痰: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之痰。

视之可见:即咳咯、或呕吐而出者。

若痰白清稀,属寒痰;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

痰清稀而带泡沫属风痰。

实质是可见之痰分别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的据象推因。

闻之有声:即闻喉中有痰鸣声,至于痰之属性,则需视全身或局部兼象而定,如见舌红,苔黄,脉数,就算见不到痰质、痰色,亦可初定为热痰。

触之有形:即可触及痰核类物,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如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或现代病名中的脂肪瘤,某些囊肿等。这类病证用化痰散结药往往有效,反过来以效应符号--痰来命名。

(2)无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到有形质的痰,但以化痰药治之则效。

因无形质可征,故称无形之痰,本质上仍是据效而名“因”。它与有形之痰相似之处为多见滑腻舌苔,脉多滑。

二、痰的本质-象

以象归纳,视之可见者为“见乃谓之象”,闻之有声、触之有形者为“感乃谓之象”,而无形之痰与触之有形者又有共同点,即据“效象”而命名。

一言以蔽之,凡以化痰药治之有效之病,统一用“痰”这个符号来概括。因此,中医的“痰”,本质上是一个以“见象”、“感象”、“效象”为据的符号式病因。

当然,有效,不等于全效,各种痰病,以化痰药治之,有的效显,有的效隐,有的效速,有的效迟亦属自然。

符号式病因于现代人看来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但若平心静气地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看古人,您又不得不佩服这可能是一种不失聪明的做法。

因为病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现代医学较擅长的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等因果较分明的病,如感染性疾病。若碰到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之患,则常为之挠头,更何况这里还没有把“缘”放进去,若“缘”一加入,则复杂的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讲究精确的还原分析方法面对此局,那只能叫一个纠结!

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我们见过有几个能治好的?多半是仅能控制而已。

Why? 

因为这些正是多因之果之病,其因-缘-果纠缠互结,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条条大道又如迷宫,您就是不知道具体这个病人走的是那一条道。治疗方法就是在主要通道围追堵截,却难以找到准确的方法让他去不了罗马。

而中医符号式的“痰”,本质上是以效命名,对“果”有效,从逻辑上来说,则对引起此果的“因”、“缘”也当有效,因为是“因”、“缘”的共力产生果,既然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难以将之完全明晰,则不如将之简化,以“痰”之一字概括这种“因”、“缘”、“果”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符合中医一贯理性实用,,以效为的的价值取向。

对千头万绪纷纭、千丝万缕纠缠的问题,西方人的态度是寻求纯粹的知识,如果今天疏不清,明天再疏,这一代理还乱,下一辈再理,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穷根究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似乎更能体现。

而东方人的心性则关注理性实用,既然千头万绪,欲理还乱,越理越乱,则何必纠缠,不如运般若智慧,慧剑一挥,断!

直取本质,化繁为简,以合简易之道。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宗能在中土开枝散叶,绝非偶热。“痰”之义即取简为道。

不同的文化心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处理方式,实是各有各精彩。

三、为何怪病多痰?

要回答为何怪病多痰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痰的致病特点。

易阻滞气血

上一篇我们谈过,痰常为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有形之病理产物,则易阻滞气机,致局部胀闷;亦易阻碍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如痰滞在肺,肺失宣肃,气失升降可见喘咳咯痰,胸闷;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心前区憋闷,甚至绞痛,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噯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可见头重头胀,眩晕,昏冒;

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故治痰必辅行气之品,所谓气行则水行,而活血之药也常与化痰药相配。凡触之有形的痰,所选的化痰药必兼散结之功者方能见效,如半夏、浙贝、瓜蒌、牡蛎、海蛤壳、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可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随所到而影响相关功能,产生各种症状。

病可生痰,痰又可致病,因果交织,形成复杂病变,故曰致病广泛。有时甚至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病症,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以一病例窥之:多年前一男性50余岁患者寻余诊治面部肿物,症见面左颊部有一约1.5×1.5cm的微隆起肿物,色微红,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此不为奇。奇就奇在病人说此肿物可在面部移位,时在颧,是在颊,时在左,时在右,往往数日一移。肿物微痛,刻诊伴见舌略红,苔微腻,脉略滑。

翻看其病历,在不同的中西医院看过,病史约一年,症状描述大体相近,仅是肿物渐大,由于病人不愿作病理检查,故西医多书为面部肿物待查,没有具体诊断。经中西医治疗一年,未效。

思之,以西医结构之学实难解释面部可出现游移性肿物,若以过敏论,则一直以来仅出现一个肿物,只是位置不同,也不太像。

既然西医未有解,则不如放下,以中医释之:

微隆之肿物,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当为痰结;

病位可游移,合风性善行,当有风;

肿物色微红,微痛,舌略红,则为微热之象;

病在面部,则以阳明经为主属。合之为风痰兼热流于阳明之经。

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5克,全蝎5克,僵蚕9克,胆南星9克,天竺黄5克,升麻10克。

牵正散所治之病,本为风痰阻于经络之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多见于面神经麻痹。病虽不同,但病机相近,均为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病。所异者,该患者多一热因。

方以白附子之辛散,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以祛头面之风痰,但究属辛温之品,故轻用之,亦有“治上焦如羽”之意;

全蝎善走而色青,与风气通,为搜风通络之主将;

僵蚕清虚上行,能祛经络之风痰并散结。

原方以热酒调服,宣通血脉而助药势,并引药达病所。但酒之性热,该患者病性偏热,故弃而不用。

胆南星、天竺黄均善祛风痰而清热,亦可制白附子之温性;

升麻既可引药上达阳明以代原方热酒之用,亦具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之功。

方开七剂,嘱每日晨服,以助药势升散。

一周后复诊,肿物已消散无踪。

这患者后又常因它疾来诊,未见肿物复发。此证在中医看来,实未算奇难,无非就是辨“象”求“因”,再据因而治。西医无诊断,不等于中医就不能以自己的诊断来治,须知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就是这样看病的。中医看病本无秘诀,不过就是熟习理、法、方、药,再于临床随“机”变通而用。

常听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虽则中医的经验成分确然较重,但若仅以“经验医学”四个字来概括却非恰当,甚至可说是对中医层次的一种无意识矮化。

像本例西医既无明确诊断,也无明显治效;医者以往也未见过,在门诊也不可能查阅古文献有否记载,可说全无经验可凭。可凭者唯患者证象,再据象推理(病机),顺理选法,据法择方,方证合拍而获效。

这就说明了中医早已超越了经验医学范畴,是在众多医学经验事实基础上经往复循环的理性疏理、再实践检验、再理性总结而成就自身理性的科学体系。

中医师们每天接诊那么多的患者,不可能每一个都有现成的诊治经验,如何处理?不过是据体系内的医理而推,再知行合一,据理而行,因理获效。

一门据自身之理操作得如此顺当的学科,若还要质疑其理是否算有理?或认为其理非得要它体系的方式来说明或判定不可,是否有点滑稽?

痰邪致病不仅广泛,且变化多端。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平时一如常人,一旦风痰上扰发作时,则见天旋地转般的眩晕;再如痫证,多素有伏痰,平日如常,多因痰而发,发时突然晕扑,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

痰为阴邪,易蒙神明

津为活水,痰则类死水而暗浊。神以清明为用,尤畏暗浊之蒙。痰蒙神窍,火被水晦,则如白染皂,污水泼白墙,其症尤显分明。

痰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精神不振,甚则神识模糊,昏不知人;

痰迷心窍则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之癫证;

痰若挟火扰心,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肝风挟伏痰上蒙神窍则见痫证。 

病势缠绵

痰类死水之停蓄,多有形而为阴邪,其粘滞之性较弥散状态之湿更甚,故多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看看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梅核气、癫、狂、痫这一串病名,有哪一个能速愈?

更兼痰阻则气滞,痰凝则血阻,气血受阻,反过来又会促使水凝为痰。痰、气、血交结,病更缠绵。

死水则易臭,死痰则易变,因此痰、气、血互缠之病的恶化屡见不鲜。

多见滑腻舌苔

苔滑者水多,腻者湿显。水、湿、痰、饮都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所以滑腻舌苔常为四者共见症状,也为有形、无形、广义、狭义之痰所共见。

既然痰为继发性病因,则如瘀血之治般,求其病本、位属,再据机而治,是属必然。然痰之病有其枢机所在否?有!

痰既为死水一潭般的阴性病理产物,则其病机就在于水之不化、不运。然水之化、运靠得又是什么?答曰: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就为痰病治疗的基本指引。

然痰之变亦须明察与五脏的关系:

“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脾得阳温则湿运,肾得阳温则水化,水湿之源得控,痰自难生。

 “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天气相通,天气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痰在肺,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之变,当因变而治。

肝主疏泄,气通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梅核气,囊肿等触之有形之痰多凝于肝经,当效大禹治水,以疏为治;若结块阻塞,则散之、破之。

痰阻心脉,仍法大禹。痰蒙神窍则宜温化与开窍;心为火脏,痰蓄每易化火而成痰火扰心,则化痰清心开窍为宜。

【来源:中医老师潘毅,作者:潘毅 】

燥解:外燥、内燥、温燥、凉燥之辨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但外燥、内燥是从燥邪的来路讲,外燥系指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则指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温燥、凉燥则是说外燥的性质有寒热之分。它们的具体区别有以下内容。

1.外燥

一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二指燥淫为害所致的燥病。燥为秋季主气,故外燥通常称为“秋燥”。《医门法律》说:“秋伤于燥”。外燥虽为秋令之所常见,但其它时间也有发生。外燥致病有以下特点。

易伤肺脏。肺为娇脏,其气通于秋,而燥为秋令主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燥淫外盛,最易上受入肺,致成肺燥。《景岳全书》说:“若秋令太过,金气盛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故外燥致病,首见肺系症状。

燥胜则干。无水则燥,燥为干涩乏津之证。燥邪为患,必伤津液,继耗阴血,。从脏腑而言,燥淫所伤,先烁肺津成肺燥;次灼胃液则为胃燥;肺胃津亏又可传入下焦肝肾,涸竭津血,以致肝阴不足,肾阴干涸。《医门法律》说:“经曰: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者,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燥之所胜,亦云熯矣。至所伤则更厉,燥金所伤,本摧肝木,甚则自戕肺金”。

外燥分温凉。燥气当令,始于秋分。秋分之后,天之炎暑虽去而未尽,气候尚热,却干燥少雨,故燥淫所伤,常兼湿热,感之而为燥病者,则为外感温燥证。秋气渐深,冬令将至,炎暑渐去,气候冷凉,秋风肃杀,干燥无雨,此时燥淫常兼寒冷之气为害,感而受之者,形成凉燥证。

2.内燥

内燥是由于阴血津液耗伤而出现的燥证。内燥虽为内生五邪之一,但其关键却是由其他因素所致的一种病理改变。内燥多发于热病后期,或因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阴血所致。因此,内燥所致病证又称“津伤化燥病”。此时,由于体内阴津血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以致脏腑组织和肌肤孔窍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无津,毛发不荣,皮肤干涩甚至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内燥的病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津液匮乏为基本病理变化。人体阴液主要有津液、血液、阴精三大类。而以津液为最多。因此也最易受损伤。汗、吐、下太过,首先耗伤津液,故临床所见内燥病证以津亏枯燥为最多。

肺燥津伤证:燥伤肺津,津液亏乏,肺燥不润,干咳气逆,咳痰量少而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燥少津,脉细涩。

胃阴不足证:胃失润降,干呕呃逆,知饥不欲饮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津枯肠燥证:津液不足,大肠失于滋降,糟粕停滞不行,症见大便秘结,粪质干燥坚硬,数日不行,排便困难。

阴血亏虚证:是津液亏损发展的结果。血液是人体阴液的精华,源于水谷,与津液相互滋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阴精乃阴液之精者,其量最少,而藏于五脏,根本在肾。因此,当内燥病津液耗伤加重时,必然会导致阴伤血燥。至此,则阴液全面耗伤,还会出现阴虚内热、阴亏阳亢、血燥生风等病机变化。《景岳全书》说:“盖燥胜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肤风消,或为脏腑干结,此燥从阳化,营气不足而伤于内者也……”。

阴虚肺燥证:肺阴不足,燥自内生,常下灼肝肾,甚则燥热化火。症见干咳甚剧,咳痰少,痰中和带血丝,咽干疼痛,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血烁证:多见于久病大病,或年高气衰之人,阴亏不复,血伤失荣,证见皮肤干涩,皲裂脱屑,或瘙痒难忍,或脱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大便燥结难行,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

内燥属虚。内燥以阴血津液亏乏为基本病机,故其病理性质属虚。若仅仅津液受伤,病在脾胃,尚属轻浅;若进一步伤及阴血,病涉肝肾,病情加重,病位深化,治疗非短时能愈。故内燥病证的治疗,以滋养阴血、生津润燥为大法,又随病位所在或润肺养胃、或滋肾填精。

内燥变证,常责痰湿。痰湿邪气内阻,亦可致燥。湿淫过甚,则阳气受阻,气机被遏,气不化津,津伤不布,脏腑肌肤失润为燥。如痰饮内阻胃肠,气机不宣,津不上承,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湿阻大肠,传导失常,大便秘滞,《温病条辨》说:“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3.温燥

外燥病之一。从发病时间而言,见于初秋;从病因而言,常兼温热;就阴阳属性言,其性属阳。

温燥兼热,其性属阳,津伤而热是其特征。温燥既燥且热,燥伤肺津,热伤肺阴,故其性属阳。

温燥有轻重之分。温燥以其感受燥与热邪的轻重,其证有轻重之别。温燥轻证,邪气袭表,肺经受病,津伤而肺失清肃,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出不爽,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数为主证。温燥重证,燥热甚而肺之气阴俱耗,证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喘息胸闷,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4.凉燥

亦为外燥病,与温燥对比而言,则见于深秋冬令将至之时,常兼冷凉之气,其性属阴。

凉燥兼寒,其性属阴,津伤无热为其特点。凉为寒之始,属秋令之正气,凉燥病发于秋深而近冬。燥兼寒凉之气外袭,肺失宣肃,燥干津液,证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少,鼻塞嗌干,苔白脉弦。故深秋而为燥邪所伤,证无热象者,便是凉燥。

总之,外燥、内燥是指燥病的来路而言;温燥、凉燥为外燥而兼寒热,其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燥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发于深秋近冬之时。区分外燥、内燥、要在以其虚实,内燥属虚,治宜滋润;外燥而热者,治需凉润,外燥而寒者,治宜轻宣润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