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陆说太极(8):聊聊太极拳的轻柔缓匀

 学生有礼111 2025-05-05
老陆说太极(8):理法
聊聊太极拳的轻柔缓匀
      说到太极拳的习练,“轻柔缓匀”是大家对太极拳习练特征的一种印象或标签,很多朋友都以此来衡量拳练的怎么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轻柔缓匀的特征更多的视觉上的表相,就如同视频中所说的外在容器都是一样的,但容器里装的是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
      拳术如同演技,有本色出演也有通过演技以假乱真,所以对于“轻柔缓匀”的认知和体会,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拨开表面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体会隐藏在“轻柔缓匀”背后的道理,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太极拳的习练,不至于沦落到形而上的操舞层面。你是骨子里还是面子上的“轻柔缓匀”,可以印证着你是标签式的太极拳还是真正的太极拳拳术。
图片
     先说说“轻柔”,太极拳讲的是太极拳功夫走轻灵虚无、见机顺遂、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节奏感强、刚柔相济的劲道,所以太极拳在演绎上更突出神意内敛,轻灵玄妙、粘连黏随、不丢不顶,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所以“轻柔”或“轻灵”确实是修炼有成的一种太极拳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现代太极拳习练者中的大多数人都以为轻柔缓匀是太极拳的特色、标准而求之,也就是以貌取人而忽视背后的因素。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就是直奔主题摘取成果而忘却育苗、施肥、灌溉、培育培养之过程,舍弃了或忘却了太极拳本该应该的次第和规律。从学拳之初到学拳之终均从外相入手去追求所谓的轻柔缓匀,而没有顾及正确的养育的过程。没有用心去培养出太极拳真正内在的东西,追求其表实为操舞而不知相互吹捧,所以对于诚心求取太极拳之道的朋友来说,更需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理念、丰富提高自己习练内容和方法,才能指导自己的学练,一定要记着拳是练给自己的,不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或期待他人的肯定,你就是道。
图片
      轻柔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外相,其本质是内在劲力、结构关系的柔化和蓄发状态,含而不露、劲走轻灵,如同流水一样自然圆转渗入,就如同手拉扯皮筋和空手拉扯所形成的轻柔拉扯,内在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内在的东西练出来需要正确是认知以外,还需要正确的去盘练以及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如果一开始就追求轻柔、追求放松,而不具备内在支撑轻柔、松软的特质,那只能走的是演技派而非本色出演,所呈现出来的只能是标签式的太极拳。太极拳的抽丝一语和螺旋一说都很好的表达出内在的要义是什么,抽丝、螺旋内在的感觉和变化很好的归纳出太极拳运动及劲力变化特色。
     招式只是一个能量变化施展的载体如同容器,主要看里面的原则原理是不是太极拳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变招其实就是变劲的过程,而劲的变化又透过招式来呈现。如果仅仅刻意从招式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效果上去追求轻柔,那只能像舞蹈那样在肢体关节协调上下功夫(其实舞蹈也需要内在的要义来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外形上的表现),长时间的积累也会具有外相上的这种轻柔舒展,具备容器的特色,至于容器里装的什么或就是空的,这才是拳练的对不对的关键所在。比如太极拳的很多动作和形意拳也很接近、很相似,就如同最终取决于容器里的水是属于太极拳的还是形意拳的,所以以技论拳是不准确的,可能只是一个标签而已,并不具备其本该具有的东西。
图片
     再来说说缓匀,这点在很多次分享中都讲过,缓匀的练法是太极拳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慢而慢,是因为拳术内在的各种关系和要素,需要通过慢练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你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慢,而没有相应的匹配的内容,只能是没有灵魂的空架。就跟我们写作文一样,不能通过拉开字距来增加页面的空间,也不能记流水账式的表达,是需要充实的文字和内在的严密逻辑关系、恰到好处的有血有肉的素材、有吸引力的表述来充实。而这样一写自然就快不起来了,需要反复斟酌、修改、修饰。
      缓匀本质就是通过慢练摸索、体会、获取周身均整的劲力和结构关系的变化,进而形成身体本能使用习惯,而最终是为了修成意到、劲到、步到、手到、身到,也就是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的一气呵成,所以太极拳不能以慢练的外在表现的形式而简单的论之。缓匀不是为慢而慢,是在慢中来体察拳劲、拳意、拳势的变化,同时兼顾周身棚意的均整饱满。缓匀可以说是太极拳在慢练的过程中一种摸劲求意的训练要求,缓匀的程度取决于你内外的气机可以充分掌控的程度,像杨守中先生演绎的方方正正谨守规矩,而董虎岭先生的则吞吐舒展大气示以灵动。不同的慢练过程就是个性的自我养成的过程,拳不可能千人一面,艺术都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的体现。
图片
      所以对于“轻柔缓匀”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表相上,而应该由表及里的探寻隐藏在其下的本源、逻辑、构架、元素是什么、怎么去获取。这样你才能是一位本色出演的太极拳习练者,而不是靠演技来模仿。
      对于现存的老一辈拳架演绎影视资料,可以看看杨守中的拳架,这是我觉得比较好的版本,朴实无华、方正规矩,因为那时候还比较注重实战性所以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显得更为简练和纯粹,其次是董家父子的,董虎岭先生的拳架注入了更多的轻灵,因为他所在的时空环境已经逐步远离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了,所以拳架演绎中多了一份视觉上的舒畅、舒展和灵动的美感,也就是个性内在的追求。
图片
     老陆说太极系列,不是讲哪一家太极拳的解读,而是在某个阶段回过头来的自身省视,从太极拳本源和拳功的本质上来梳理、认知、体会太极拳的底层构架、元素来认识、体会太极拳的训练次第,回归拳之本义,分享个人的体会和方法。既是一种梳理也是一份交流和思考,所以的分享仅代表个人的角度和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