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治疗“诸痛”的经方

 永kzmznah1htt0 2025-05-05 发布于浙江
桂枝芍药知母汤
参考剂量:生麻黄6~10g,桂枝10g,白芍10~18g,炙甘草6g,防己10g,知母10~20g,苍术15~30g,制附片(先煎)10~60 g,生姜15g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都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而关节肿大的样子;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适应证。冯老归纳其主证为关节疼痛、肢体肿胀、气冲呕逆。

机体阳气亏虚,寒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则四肢关节疼痛。而身体消瘦,缘于正气虚衰。关节肿胀、变形、足肿之甚,均系聚于局部的寒湿化热所致。太阴虚寒,胃有停饮,饮随气冲,则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肢节疼痛提示病位在表,联系身体消瘦,属阴证,故为表阴证,即少阴病。寒湿化热,热属阳明,故本方证属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证,

若要准确辨识本方证,须掌握少阴、太阴、阳明各经的主要特征:
  • 少阴病:主要特征为无热恶寒、但欲寐、脉微细等。此外,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为少阴病;

  • 太阴病:包括里实寒与里虚寒,里虚寒主要特征为纳差、腹满、腹痛、便溏、口不渴等;

  • 阳明病涵盖里虚热、里实热及病理产物所化之热。里实热主要特征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便秘等。病理产物化热可见关节发热红肿、痰涕色黄质稠等。

冯世纶教授应用经验:冯老认为苍术燥湿之力强于白术,防己止痹痛、利水饮,功效优于防风临床多以苍术、防己易方中白术、防风。若表证重,多加麻黄;郁热甚,多予知母;湿饮偏盛,多用苍术;痹痛甚,多投白芍;反之则少用。方中附子剂量变化颇大,原因是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等差异较大。用制附片10~20 g,主要针对年轻体壮、病程短、寒轻者;制附片30~60 g,主要针对年老体弱、病程久、寒重者

本方常用于治疗痹证、脉痹,并且疗效颇佳。这两类中医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痹证、脉痹常见疼痛症状,其疼痛一症以表证居多,且常见于表阴证。若病程较长,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合并里虚寒证,出现纳差、下肢畏寒、便溏、小便多等症状。同时痹证、脉痹常有局部热象,多系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热所致。

冯世纶教授医案

凌某某,男,49岁,2014年5月23 日初诊。
主诉:左足拇趾疼痛5天。5天前,患者突发左足拇趾红肿、发热、疼痛,经治疗未获缓解,由人介绍求诊于冯老。刻诊:左足拇趾红肿热痛,畏寒,无汗,纳可,饮水后腹胀,乏力,口中和,大便调,每晚夜尿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患者形体较壮实,既往有痛风病史。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太阴饮滞、少阴表实兼阳明郁热。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



生麻黄、桂枝、白芍、防己各10g,知母、制附片(先煎)各18g,苍术15g,生姜15 g,生石膏45g,大枣4枚,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图片
结果:患者后来反馈,药后疼痛止,畏寒、乏力显减,饮水无不适,每晚夜尿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