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
1. 李超琼日记的整理成果已陆续出版,共4册,参见: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星婴等标点,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星婴等标点,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三十一年二月)》,章新明等点校,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版;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宣统元年闰二月)》,章新明等点校,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版。李超琼诗歌的整理成果也已于近期出版,共2册,参见: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章新明等校注,文汇出版社2022年版。
2. 详见:沈家耀《晚清知县的仕途境遇与时务介入:以李超琼为个案》,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天星《<李超琼日记>所见晚清知县的政务与生活——以元和县任为中心》,《西部学刊》2021年第10期,第110—112页;李天星《晚清苏州府附郭县的县政运作——以元和知县李超琼为中心》,苏州科技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徐忠明《清末上海华界的暴力与司法——以<李超琼日记>和<申报>为素材》,《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6期,第153—193页;李在兵《曾彦与俞樾、李超琼生死交谊考》,《中国书画》2022年第5期,第18—20页;李在兵《吴昌硕与李超琼交谊考——从吴昌硕致石船手札和<李超琼日记>说起》,《书法》2023年第5期,第154—157页。
3. 李超琼《眉州舟中望三苏祠》,《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7页。按:此诗系于《癸酉闱中题壁》诗后。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虚岁二十八岁的李超琼参加四川乡试未中。参见:李超琼《癸酉闱中题壁》,《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6页;李超琼等《合江李公紫璈年谱》,《李超琼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宣统元年闰二月)》,第758页。从所引诗的最后一句推断,在成都参加乡试落榜后,李超琼乘舟返回合江县,相继途经眉州、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市)两地。嘉定府凌云山有著名的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
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155页。
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200、228页。
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228页。
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229页。
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287页。
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287页。
10. 吴企明《我读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下册,第382页。
11. 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81—82、102—103、131—132、137、148—151、158—160、165—166、184、197—198、208—209、289、349—350页;下册,第11页。
12. 吴企明《我读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下册,第382页。
13.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4页。
1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4—75页。
1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5—77页。
1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5页。
1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6页。
1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页。
1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页。
2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页。
21.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页。
2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页。
23.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7—78页。
2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8页。
2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8页。
2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8页。
2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8页。
2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8页。
2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9页。
3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79页。按:五月十七日长洲知县王芝兰从阳山灵济龙神祠请水,乃沿袭旧例,每逢旱灾,将阳山灵济龙神请到五龙神祠一并祈雨。同治《苏州府志》载:“雍正六年,特敕赐(五龙神)福吴富农龙神。令有司专建龙神庙,祀事惟谨。遇旱,请灵济祠神于龙神庙同致祷。”故官府的致谢礼仪仅需在五龙堂(五龙神祠)举行即可,因为能够同时兼顾到阳山灵济龙神和五龙神。阳山澄照寺白龙神祠(灵济龙神祠)和长洲县治东南五龙神祠皆为历史悠久的神祠,到清代仍被纳入官方正祀。以上参见:《坛祠》,张德夫修、皇甫汸纂隆庆《长洲县志》卷1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3册,第298—299、313—314页;《坛祠》,李光祚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6,《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册,第59、64页;《坛庙祠宇二(长洲县)》,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册,第138、145页。另,自光绪六年(1880)冬旱始,请光福寺铜观音于沧浪亭设坛供奉以祈雨祷晴逐渐成为惯例。详见:王诗吟等《晚清苏州沧浪亭的文人游赏与文化记忆——以<潘钟瑞日记>为中心》,《韩江学刊》2024年总第4期,第76—80页。
31.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0页。
3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0页。
33.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0—82页。李超琼《再起伏龙行·并序》一诗诗序所载与其日记内容相似,其中记五龙神祠位于长洲县乌鹊桥南。见: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20页。
34. 萧一山《清代通史·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3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36. 李超琼《再起伏龙行·并序》,《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20—121页。
37. 李超琼《再起伏龙行·并序》,《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20—121页。
38. 苏轼《起伏龙行》,冯应榴辑注、黄任轲等校点《苏轼诗集合注》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5—786页。
39. 李超琼《再起伏龙行·并序》,《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20页。
4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1.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3.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4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5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51.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2页。
5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3页。
53.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3页。
5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3页。
5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3页。
5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84页。
57. 李天星《晚清苏州府附郭县的县政运作——以元和知县李超琼为中心》,第20—24页。
58. 《坛祠》,隆庆《长洲县志》卷1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3册,第313页。
59. 范成大《祠庙下·灵济庙》,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1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60. 《坛庙祠宇二(长洲县)·五龙堂》,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45页。
61. 参见:李彦章《苏亭小志》,吴鼎科辑、吴恩培点校《至德志(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62.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63. 王国平等主编《苏州通史·清代卷》,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03—105页。
64. 《坛庙祠宇一》、《坛庙祠宇二》,同治《苏州府志》卷36、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15、157—158、165、167页。
65.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66.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67.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68.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69.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7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25页。对该段引文的个别标点,据文意有改动。
71. 李超琼《苏文忠公祠在定慧寺后,即守钦长老住持所也。秋祭日诣焉,芜秽不治,顾之怃然。因有修复之思,率成长句,以柬同志》,《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55页。
7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25页。
73. 李超琼《苏文忠公祠在定慧寺后,即守钦长老住持所也。秋祭日诣焉,芜秽不治,顾之怃然。因有修复之思,率成长句,以柬同志》,《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55—156页。
74.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28页。据引文文意对标点有改动。
75.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31页。
7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31页。
7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33页。
7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37页。
7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39页。按:“嘉佑”当即“嘉祐”。苏轼出生于景祐三年(1036)丙子年,李超琼误写。
80. 李超琼《东坡生日,集同人于苏祠为寿,强成一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76页。
81. 李超琼《东坡生日,集同人于苏祠为寿,强成一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176页。
82.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82页。
83. 李超琼《东坡生日,命儿辈邀同林生静庵(之祺)、潘生卣笙集苏祠为寿,用林文忠公伊犁双砚斋是日诗韵,作长句示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210页。
84. 李超琼《东坡生日,命儿辈邀同林生静庵(之祺)、潘生卣笙集苏祠为寿,用林文忠公伊犁双砚斋是日诗韵,作长句示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210页。
85. 李彦章《重立苏碑序》《苏文忠公真像跋》,《苏亭小志》卷2,第127—128、131页。
86.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辽左—苏州—溧阳)》,第309、313—314、333、346、358、383—384、388—389、403、410、418、423—424、431、435、440、453—454页;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9—10、26—27、40、55—56、61、66、71、105—106、120页。
87.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37、39—40、42、44—46、48—49、53—57、62、64、100、120、160页。
88.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331页。据文意对引文标点有更改。
89.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331页。
90. 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331页。
91. 李超琼《东坡生日,命儿辈邀同林生静庵(之祺)、潘生卣笙集苏祠为寿,用林文忠公伊犁双砚斋是日诗韵,作长句示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209页。
92. 李超琼《东坡生日,命儿辈邀同林生静庵(之祺)、潘生卣笙集苏祠为寿,用林文忠公伊犁双砚斋是日诗韵,作长句示之》,《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第209页;李超琼《李超琼日记(元和—阳湖—元和)》,第182页。林则徐所作诗为:“壬寅腊月十九日,嶰筠先生寓斋作东坡生日,会者十一人,伊江所未曾有也,诗以纪之。”据林则徐《壬寅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嶰翁约诸同人至其寓,齐作坡公生日,主客共十一人:将军、参赞、五领队、一总戎、三谪宦,此会殆伊江未有之创举也。嶰翁填百字令词,乃郎子期填大江东去词,又作七律一首,余作七古一首。是夜二鼓散归”。以上参见:周轩等编注《林则徐新疆诗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68页。按:嶰筠先生即邓廷桢,邓子期即邓廷桢次子邓尔颐,当时侍父同至伊犁谪所。
93. 李彦章《杂缀》,《苏亭小志》卷10,《至德志(外二种)》,第215—216页。
94. 李超琼等《合江李公紫璈年谱》,《李超琼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宣统元年闰二月)》,第763、767、769—770页。
95. 《坛庙祠宇二(元和县)·苏公祠》,同治《苏州府志》卷3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第155页。
96. 曾枣庄《苏轼评传》,巴蜀书社2023年版,第103—109页。
97. 潘昌煦《李紫璈先生传》,《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上册。
98. 吴企明《我读李超琼》,《李超琼古今体诗笺注》下册,第380页。
三苏学刋公众号 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