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雅贤 张新华 单位:金昌市永昌县中医院 甘肃省人民医院 ![]()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34岁,因“颜面部水肿1月余,双下肢水肿1周”就诊。1月前服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后出现颜面部水肿,伴腹泻,随后出现进行性腹胀、胸闷气短、恶心(无呕吐)。1周前双下肢水肿加重,尿量减少,伴疲乏无力。2024年9月23日外院检查显示:总蛋白34.1g/L,白蛋白21.6g/L,球蛋白12.5g/L;血常规示白细胞2.97×10⁹/L,血红蛋白72g/L;尿常规示白细胞+1,尿蛋白+2,酮体+2。次日以“低蛋白血症”收住入院。实验室检查: 总蛋白35.02g/L(↓),白蛋白19.72g/L(↓),球蛋白15.30g/L,谷氨酰转肽酶1.60U/L,碱性磷酸酶31.19U/L,总胆汁酸21.97umol/L,葡萄糖7.43mmol/L(↑),血氯112.36mmol/L,血钾3.18mmol/L,血钙1.75mmol/L,高密度胆固醇0.77mmol/L(↓),血红蛋白77.0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尿酮体(2+),细菌计数升高,胸腹水总蛋白15.45g/L,白蛋白4.16g/L。![]() ![]() ![]() ![]() 影像学与病理检查: (1)胃肠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肠多发黏膜下隆起(气囊肿?待病检)。 ![]() (2)肠镜病理活检: (升结肠)黏膜慢性炎,表面糜烂。 ![]() (3)小肠充盈超声造影: ![]() ![]() ![]() 超声描述: 小肠经口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各段小肠广泛性肠壁均匀增厚,呈“晕圈”征,最厚处厚约10mm,增厚肠壁回声增强,层次不清,肠壁上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大者大小约8x6mm,肠系膜增厚,且增厚肠系膜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大者大小约9x6mm,CDFI可显示增厚肠壁及系膜上条状血流信号。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腹主动脉管腔通畅,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位置关系排列正常。 腹腔内可探及深约29mm液性暗区,内透声好,可见肠管漂浮。 超声提示: 小肠异常所见,符合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表现,或其他? 腹水(少量) (4)增强CT:腹腔、腹膜后多发结节状、串珠状未强化低密度影:考虑淋巴水肿,请结合临床;肠系膜区多发渗出,结肠及局部小肠管壁水肿增厚,肠系膜区多发增大淋巴结,腹盆腔积液及胸腹壁皮下水肿,请结合临床。 ![]() ![]()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远程MDT讨论会诊给出相同诊断后,临床给予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复查指标明显好转后出院。 ![]() ![]() 讨论: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1961年由Waldmann等首先采用Cr标记白蛋白的方法研究蛋白质渗出部位,进而提出本病[1]。本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临床常以腹泻、水肿、淋巴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等为主要表现[2-3]。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IL和继发性IL。原发性多由胸部和(或)腹部淋巴管的先天性异常引起,可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管发育缺陷,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继发性常继发于各种导致淋巴管阻塞的疾病,如肠系膜淋巴结病、淋巴引流道纤维化、缩窄性心包炎、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淋巴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等[4]。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诊断标准: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2.血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lgG)同时减低。3.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有小肠淋巴管扩张。4.实验证明有肠道丢失蛋白增多。具备前三条疑诊,具备后两条即可诊断。本病具有典型症状(水肿、腹泻、低蛋白血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血浆蛋白与IgG同时降低时可疑诊,结合内镜/手术病理证实小肠淋巴管扩张或肠道蛋白丢失增多证据即可确诊,肠活检是原发性IL的金标准。 本病需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淋巴瘤、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区分鉴别,各疾病在临床表现、超声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5]: (1)腹型过敏性紫癜:儿童常见,表现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皮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退色,即为紫癜。超声表现:肠壁对称性、均匀性、节段性增厚,回声增强,肠蠕动减弱,明显僵硬感。CDFI: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可伴有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同心圆”征及“套袖”征。 (2)肠淋巴瘤:中青年好发,男性多于女性,病情进展较快,逐渐加重,病死率高,常见症状主要有腹痛、腹部包块、发热、消瘦、贫血等。超声表现:肠壁不对称性增厚,回声极低,范围较大,但肠管柔软、有蠕动。CDFI:极低回声肠壁血流信号丰富,常伴不全肠梗阻、周围淋巴结肿大。 ![]() (3)克罗恩病:透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好发于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结肠和肛门病变也较多。多有腹痛、腹泻症状、腹部包块及肛门周围病变。超声表现:肠壁节段性、跳跃性增厚,≥4mm,肠壁层次可清晰或消失,肠壁血流信号增多,活动期可合并肠腔狭窄、肠瘘、肠周脓肿、肠周脂肪爬行等征象。 (4)肠结核:青壮年居多,需结合结核菌素试验排除肠结核。超声表现:肠壁不均匀性回声增强,厚度多>5mm,10~20mm较多见,肠间多出现无回声区,CDFI:增厚的肠壁内常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 该患者因颜面部水肿1月余、双下肢水肿1周就诊,有外院“低蛋白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查显示总蛋白、白蛋白显著降低,伴贫血等异常,小肠超声造影示肠壁广泛增厚、“晕圈”征等符合IL表现,增强CT提示淋巴水肿可能,胃肠镜及病理排除恶性等严重病变。综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围绕低蛋白血症与水肿,分析可能因小肠淋巴管病变导致蛋白丢失,进而明确诊断思路,经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验证了对病因的针对性判断。 IL目前无特效疗法,以内科治疗为主。饮食管理尤为关键,低脂、高蛋白、富含中链甘油三酯(MCT)的饮食可减轻淋巴管压力,减少淋巴液渗漏及蛋白丢失,如国内病例报道中,患儿经此饮食治疗后腹泻缓解,腹腔积液吸收,实验室指标改善。药物方面,可予奥曲肽、抗纤溶酶、白蛋白、激素等对症治疗。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仅适用于病灶局限者,因肠段切除可能导致短肠综合征,故应用受限[6]。此外,对于不典型表现(如无明显腹泻,以低蛋白血症、水肿为突出表现)的患者,也需警惕本病,尽早行内镜及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IL治疗是长期过程,可能与小肠黏膜修复缓慢有关,需持续关注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低蛋白血症(排除肝肾疾病、营养不良),伴水肿、腹泻的患者,应考虑IL可能[7]。影像学检查(如US、CT)可提供非侵入性诊断依据,而病理活检为确诊金标准。核素淋巴显像、MSCT(multislieces helieal CT)淋巴管成像等新技术为不适合内镜检查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方案[8]。继发性病例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性病例以对症支持为主(如低脂高蛋白饮食、营养支持、利尿剂)。本病作为罕见病,其发病机制、精准诊断及靶向治疗仍需深入研究,未来可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影像学技术提升诊疗水平。 ![]() 参考文献: [1] WALDMANN TA, STEINFELD JL, DUTCHER TF, et al. The rol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in “idiopathic hypoproteinemia”[J]. Gastroenterology, 1961, 41(4): 197-207. [2] 孙小丽, 陈孝柏, 王仁贵, 等. MSCT淋巴管成像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5): 730-733. [3]谢斌,周文玉,谢臣武,刘模荣.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并文献复习[J].海南医学,2019,0(10):1350-1351. [4] 厉有名, 张冰凌.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研究现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 7(1): 9-11. [5]张杰,陈文娟,李皓,刘凌萍,段星星.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0,36(3):425-428. [6]宁慧娟,张艳玲,钟雪梅,马昕,邹继珍.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6例临床分析及营养干预后随访[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 ,28 (10) :779-783. [7]孙钢.蛋白丢失性肠病[J].中国消化内镜,2007(06):41-45. [8] 文哲, 童冠圣, 刘勇, 等. 对比99Tcm-DX与99Tcm-HSA显像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 30(5): 772-775. ![]() |
|
来自: 桐桐i48yyv8bov > 《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