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峨嵋排打软气功

 潘潘okznan4hfc 2025-05-06
图片

排打软气功的修炼核心在于下丹田,该位置位于脐下约一寸三分处,亦即气海穴。通过长期练习吸气、导引、吞气、闭气、喷气、炸气等呼吸技巧,并结合身体外部的负重排打或击打等锻炼方式,能够使体内动力在意识引导下集中并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在修炼初期,应先从内功和气功入手。当丹田之气充盈时,身体内外素质将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在打通气络链之后,重点转向力量训练,通过击打方法使筋骨变得坚实。练习者应先从自己的拳击打开始,逐步过渡到使用竹把击打丹田,最终扩展至全身各部位。练习顺序应为先排打大臂、小臂,再排打大、小腿、胸腹、后腰及两肩。排打力量应由轻至重逐渐增加。此功法既锻炼内气又锤炼外力,通过意念引导行气,使气流经经络遍布全身,从而使身体各部位协调统一。气能够调动能量,产生强大的动力。气先行,力后随。丹田盛则气力足,这是不变的真理。在修炼过程中,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它能使身体各部位顺应生理规律。姿势自然,则气血循环顺畅;气血通畅,则功力增强。

一、功法作用:

排打软气功主要修炼丹田之气穴,能够促进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经络气血流转顺畅,自动汇集并贮存真气,成为生命能源的宝库。丹田气盛则力足,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生神,神摄取精与气。精为本源,气为动力,神为主宰。内功练成后,内气可收可发,收内气于腹脐之间,丹田坚凝;发气则气随意行,可用于技击防身,威力无穷。

二、功法特点:

(一)峨嵋排打功依赖于内气的瞬间暴发力来抵御外部的打击力量,这种暴发力可以在实战中迅速调动和应用。

(二)练习和应用峨嵋排打功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运气和蓄气准备过程,而是在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这使得习练者能够在实战中更加灵活和迅速地反应。

(三)峨嵋排打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可以在搏击的状态中随时应用,只要习练者的眼睛能够看到攻击,心意能够集中,那么内气(外抗功力)就会自然到达需要保护的部位。

因此,峨嵋排打功非常适合实战情况的需要,能够帮助习练者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护自己,提高实战能力。

三、峨嵋排打功是一种科学的练功方法,它将打击、发声、气与力相结合,通过锻炼肌肉的收缩与外弹能力,旨在提升身体对抗打击的能力。

练习者需深刻理解其原理,摒弃迷信思想,避免无序的粗暴练习,而应依照正确的方法逐步提升身体各部位的抗打击能力,以实现健身与自卫的积极效果。峨嵋派排打功的精髓在于运用内气爆发力,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引导气息至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产生瞬间的内气爆发力,以抵御外界的攻击。这一方法在历史上被视为峨嵋派的不传之秘。若未能掌握其内在原理,仅模仿其外在形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练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当击打丹田部位时(位于脐下一寸三分处),应以鼻猛然喷气,并发出类似“嗤”的声音,这样小腹的肌肉就会应声而抖动,产生向外的弹力,以抗击外部的打击力量。习练者可以通过用手按住小腹,发声来试知这种弹力。这种力量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但未经锻炼是不足以抵御敌人的攻击的。经过锻炼后,功力越深,弹力越大,最终可以不畏惧拳打脚踢。

(二)当击打肋部时,应张口发出“嗨”的声音,这样气流就会在肋部鼓荡,产生外抗的力量。

(三)当击打软肋部时,憋气并缩喉发声发“嗳”的声音,气可在软肋部鼓荡以抵御外力。

(四)当击打心窝部时,应咬牙切齿,内发“嗯”的声音,这样气流就会达到心窝部,向外产生暴发的抗力。

(五)当击打头顶部时,应微张口发出“哼”的声音,这样气流就会向上冲,产生抗力。

若通过不同部位发出不同声音以引导气流进行防御,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练习者亦可尝试用手按压相应部位,发出其他部位的声音以检验效果。然而,上述发声方法存在主次之分。当身体正面遭受全面攻击时,应以鼻音发声作为主要防御手段。若带脉区域遭受攻击(带脉区域前接肝脾二脏,后连两肾命门,均属要害部位),则应主要发出内发的“嗳”声,以此强化这些部位的防御能力。

四、预备功法涵盖静息调身与喷气试力两项。

此法乃排打功练习前之必要准备,旨在通过静息调身使身体达至松弛宁静之境界,通过喷气试力确保身体在不同姿势下均能自如地进行喷气动作,并借此锻炼丹田部位之弹性,为排打功练习奠定基础。此举可预防因骤然喷气过猛而致气机误入冲脉,引发岔气现象,影响练功成效。对此,习练者应予以充分重视。

具体功法如下:

(一)静息调身之要求如下:

两脚应自然分开站立,手掌心朝内,双臂自然下垂,双目微闭,神态内敛,松解衣物,保持宽松,进行自然呼吸,静息数分钟。待气息平稳、神态平和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的功法练习。

(二)喷气试力(共四式)

1、梳发式起式:

1)双掌掌心相对,五指略微分开,自胸前直臂缓缓向上提升,同时以鼻腔缓慢吸气至丹田。(2)动作持续,两臂继续提升至头顶前方,继续缓慢吸气至丹田。(3)动作继续,双掌缓缓下降,掌心相对,拇指沿两侧耳后向下梳理至胸前,掌心转为向下,掌指相对,形成下按姿势,仍缓慢吸气至丹田。(4)动作继续,双掌迅速下压至小腹部,同时以鼻腔迅速喷气。此动作重复四次。

注意事项:

① 本功法中所提及的丹田特指下丹田,位于脐下约一寸三分的位置。② 呼吸方式应为鼻吸鼻呼。③ 若在一次呼气过程中未能完全呼出,需待剩余气体完全排出后方可继续下一动作。④ 在进行每节功法时,吸气与动作均应保持缓慢,仅在呼气时迅速而有力地进行。后续要求与此相同。

2、撑掌式起式:

1)遵循前述动作之(2)至(4)步骤。同时开始缓慢吸气至丹田。(2)在前述动作持续进行的同时,双掌合十置于胸前。(3)双掌掌心朝外,拇指轻扣,缓缓向两侧伸展撑开。(4)在前述动作的基础上继续,当双臂即将完全伸展时,双掌向两侧迅速而有力地平伸撑开,并以鼻腔迅速喷气。此动作重复四次。

3、插地式起式:

首先,采取马步桩的站姿,保持身体稳定,双掌置于裆下,掌背相对,指尖朝上,呈现出一种向上插的动作。(1)接着,双掌的指尖保持向上,沿着身体的正中线向上插动,直至达到额头前方,与此同时,开始缓慢而深长地吸气,将气息引导至丹田部位。(2)紧接着,上一个动作尚未完成,双掌在额前位置翻转,掌背依然相对,指尖则转向下方,做出向下插的姿势。动作不停,双掌继续向下插动,直至达到心窝部位。(3)最后,双掌迅速而有力地向下插至裆下位置,同时,通过鼻腔猛然喷出气息。这个完整的动作过程重复进行四次。

4、坠肘式:

坠肘式是一种经典的健身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体位和呼吸技巧来强化身体。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首先,将双手的掌心相对,从身体前方缓缓向上举至头顶,同时双脚跟也应随之缓缓离地提起。在这个过程中,要配合缓慢而深长的吸气,将空气吸入到丹田,也就是腹部的位置。这个动作要求动作和呼吸同步,保持身体的稳定。

2)然后,双手握紧成拳,双肘部迅速向下用力砸击,同时双脚跟也迅速用力跺向地面。在这一瞬间,要通过鼻子快速而有力地呼出气体。这个动作需要迅速而有力,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整个坠肘式动作需要连续做四次,每次动作都要保持连贯和协调,以确保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通过这种反复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提升身体的力量和耐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五、丹田排打功在完成上述预备功法后,即可进行丹田排打功的练习。

丹田排打功共分三步:

(一)拳头排打功站式:开步自然站立,全身放松。

1、扬起右手,自然握拳,吸气入丹田。

2、右拳自然落下,以拳心击打丹田部位(包括丹田周围腕口大的部位),同时用鼻猛然喷气以内气暴发力抗之。如此两拳轮换击打,至力乏为度。

注意:

➀ 初次练习,不可重击,要由轻入重,循序渐进,应以能承受、不致受伤为度。➁ 击打和喷气要同时进行,要合在一点上,节奏不要太快。➂ 每击一次,若丹田之气未喷完,应将余气出完再进行下一次击打。

(二)竹把排打功在己拳尽力击打已不能满足丹田外抗功力之需要时,如点起脚尖、高扬拳头,狠狠击打也不觉痛痒时,则用合把粗之竹筷(南方用藤条),或以粗铁丝制成竹把,如前法用竹把排打之。

(三)沙袋排打功在竹把排打亦不能满足丹田之外抗功力需要时,则制一手握粗、半尺长之沙袋,内装粗砂或铁砂,用此沙袋依前法排打之。

注意:

因沙袋之势柔沉,其力入内,初习时犹须由轻入重,逐渐进行。

至沙袋排打亦不能满足丹田之外抗功力需要时,则丹田之排打功基本告成,此时可进行双人实战练习,既练防者之承受力,又练攻者之打击力,可谓一举两得。其法如下:

1、甲自然开步站立,乙则以弓步冲拳击打甲之小腹部,甲喷气以丹田之弹力抗之。

2、甲仍以上式站立,乙以脚跟弹蹬甲之小腹部,甲喷气以丹田之弹力抗之。

3、甲开步自然站立,乙以钻拳冲击甲之心窝部,甲口念嗯声以内气暴发力抗之。

六、在练习其它部位的排打法和击打法时,其方法与丹田部位的练习是相似的。然而,在击打软肋时,应当发出“嗨”的声音,利用内在气息的爆发力来进行抵抗。当击打心窝部位时,则应发出“嗯”的声音来对抗。至于头部的击打,则需要发出“哼”的声音来进行抵抗。击打的顺序与丹田排打功法相同,即先用拳头进行练习,随后使用竹筷,最后再过渡到沙袋。

全身排打功法的练习,需要与他人合作进行。练习者应站立马步桩,依次对周身进行排打练习。练习的顺序同样是先用手进行,接着使用竹把,最后使用沙袋。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有些部位无法自己击打到,就需要合作的伙伴来帮助击打。但是,对于那些不耐受击打的部位,如胫骨、两肾等部位,应轻轻地进行击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注意事项:

1. 本功法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尝试,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错误。

2. 在实战应用中,运用此功法对抗敌人时,必须持有主动出击的心态,切勿仅限于被动等待受力。唯有当您展现出积极的前迎之势,您的功法才能发挥至极致,从而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