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问题追责管理办法

 心之乐园 2025-05-06

之前我们聊过《谁该为生产不合格品买单?》,提到了几个关键点:

  • 先搞清楚问题原因,再谈责任;

  • 责任不求细化到个人,划到部门就行;

  • 处理方式要分轻重缓急,别一上来就“杀鸡儆猴”;

  • 没有清晰规则,责任就容易变成“口水仗”。

不过后台有不少朋友留言问了个现实问题:

“质量部明明不是直接产出部门,出事了为啥总是我们要挨第一刀?”

“多个部门都沾边的质量事故,责任怎么分主次?”

质量追责,到底怎么追?才能追得下去、追得公平。

一、质量部门,是否要承担责任?


答案很现实:看角色,看职责,看你有没有“兜底责任”。

质量部确实不是直接产出责任单位,但它承担的是“监督+预警+防错+闭环”的职责。也就是说,别的部门出了问题,你可能不是“罪魁祸首”,但你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有没有干预提醒、有没有风险预警?

举几个典型场景就知道:

情况质量部是否承担责任
工艺不符合,质量部未发现有责任,属于监管失职
检验未覆盖新变更项目有责任,程序问题
现场执行问题质量部已多次预警责任可减或免责
设计缺陷导致不良,但检验标准缺失共同责任


质量部门不能只当“记录员”,也得当“拦截员”。拦得住是本分,拦不住那就看有没有尽到职责。


二、责任怎么划?划清楚,才能不背锅


1. 原则要清晰

质量事故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没责任,划分要有标准、有证据、有流程。

  • 谁主导谁负责:谁的流程、谁的标准、谁的决策,就谁为主责人;

  • 谁执行谁兜底:执行不合规、违背指令、擅自更改操作的人或部门,不能甩锅;

  • 质量部作为“监督方”:没有直接操作权,但要承担“发现问题不提醒”、“问题闭环不到位”的责任。


2. 流程要闭环

一个质量事故,不能靠会议“吵出来”责任,而是要靠流程走出来。

基本流程参考如下:

  • 质量部组织初步判责分析

  • 涉事部门共同举证澄清

  • 提交责任划分建议表(包含证据)

  • 公司级质量会议评审确认

  • 人事/财务联合实施处罚或改进

不是“谁喊得响谁赢”,而是“谁讲得清楚谁免责”。


三、实际案例说得更清楚


案例一:操作问题

  • 情况:生产操作员未按标准工艺加热时间操作,导致批量不良

  • 判责:生产部主责,质量部次责(巡检是否缺位)

案例二:设计缺陷

  • 情况:产品结构无法满足客户工况,返修率高

  • 判责:研发部主责,质量部次责(评审阶段是否有效评估)

案例三:来料不良

  • 情况:供应商批次材料化学成分不符,现场未拦截

  • 判责:采购部主责(采购未执行来料验收标准),质量部次责(IQC抽检未发现)


四、质量责任追究的意义,不只是“罚”

责任不是为了整人,是为了:

  • 提高质量意识:不怕出问题,就怕出问题没人负责;

  • 推动闭环效率:避免推诿,问题越拖越大;

  • 明确损失归属:企业不怕赔钱,怕赔了没人管。

所以,责任清晰了,执行才有方向;责任公平了,团队才有凝聚力。


五、最后几点建议,送给各部门负责人


  1. 别怕谈责任,怕的是没标准
    开始划分责任,才会有人真正重视流程、规则和闭环。

  2. 责任划部门,不划个人
    初期别搞得人人自危,先从部门整体责任入手,再细化激励与改善。

  3. 责任要能反哺体系
    每次质量事故背后的教训,都应该纳入FMEA/控制计划/检验标准更新中。

  4. 质量部不要怕“担责”
    如果你有记录、有数据、有提醒、有改进,你不是背锅的人,你是保底的人。

质量人不是推责任的人,而是厘清责任、推动闭环、守住底线的人。

我们不是“揪住不放”,而是“追到位、改到底、不再犯”。

质量管理要硬,也要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