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其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多梦以及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工作效率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失眠与人体经络的不平衡有关。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经络,它们像河流一样在身体内流淌,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敲打经络,可以刺激气血流通,平衡阴阳,从而有助于缓解失眠。失眠与“五神”(神、魂、魄、意、志)密切相关,这五种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相对应。具体来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当心神得到充养时,人能够安然入睡;反之,心神失养、心神不安,则会导致失眠。此外,中医还认为失眠是阴阳不交、脏腑功能失和的表现。 ![]() 中医按摩疗法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敲打刺激经络,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性,易于为患者接受。 1. 头部穴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是诸阳之汇,能贯穿全身的阳气。按揉此穴有助于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按揉此穴能镇惊安神,调和全身阴阳。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揉此穴有助于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安眠穴:位于耳后,在翳风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按揉此穴可以平肝息风、镇惊止痉,改善失眠。 手法:使用推法或揉法,从印堂穴开始,沿眉毛向太阳穴方向推揉,再点按上述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 2. 背部穴位 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这些穴位与脏腑相通,按揉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整体气血阴阳,改善失眠。 手指测量法:中指与食指并拢,中指近端指间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即为1.5寸。 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正坐位或俯卧位,两臂自然下垂,紧贴于胸胁部。 (2)先确定肩胛下角,肩胛下角平对第七胸椎棘突。 (3)从第七胸椎棘突向上推两个椎体,即为第五胸椎棘突。 (4)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到肩胛内侧缘的垂直距离为3寸,取其中点,即为心俞穴。 肝俞: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患者可取正坐位或俯卧位。 (2)确定肩胛下角的位置,在坐位或俯卧位下,肩胛骨下角相对容易触摸到。 (3)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开始,此交点大致对应第七胸椎棘突。 (4)从第七胸椎棘突开始,垂直向下数两个胸椎棘突,即可找到第九胸椎棘突。 (5)在第九胸椎棘突下,从脊柱正中线向外侧量取1.5寸的距离,即为肝俞穴的准确位置。 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先找到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颈部最突出的骨头)。 (2)从第7颈椎棘突开始,一节一节地往下数,数到第11胸椎棘突。棘突是脊椎骨后侧突出的部分。 (3)旁开1.5寸(患者本人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即可找到脾俞穴。 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俯卧位,充分暴露后背部的皮肤。 (2)触摸找到髂脊上缘,即两侧胯骨的最高点,两侧髂脊上缘的连线正对第四节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位置。 (3)以此位置为起点,向上推两节腰椎骨的距离,即找到第二节腰椎棘突。 (4)在第二节腰椎棘突下方的凹陷处左右旁开1.5寸,即为肾俞穴。 手法:使用按揉法,沿足太阳膀胱经从上至下按揉,重点按揉上述背俞穴,每次按摩10-15分钟。 3. 手部穴位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揉此穴可以调节心经,濡养心神,改善失眠。 手法:使用揉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腕神门穴处,其余四指夹持腕部,置于背侧固定,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每次按摩3-5分钟。 4. 下肢穴位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尖直上3寸(约四横指),靠胫骨后缘处。按揉此穴可以调理肝、脾、肾三脏,改善失眠。 手法:使用按揉法,跷起二郎腿,用拇指按摩三阴交穴,每次按摩3-5分钟。 按摩时注意事项: 1.按摩时应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2.按摩力度要适中,以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宜。 3.按摩前应先洗手,保持双手清洁。 4.按摩时应避开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 ![]() 经络敲打:常用经络及手法 1.心经 经络走行:心经起始于腋窝下的极泉穴,沿着手臂内侧后缘下行,经过肘窝,进入手掌内侧后缘,最终到达小指的桡侧端(靠近拇指一侧)。 敲打方法:用空心拳或手指沿着心经的走行方向从上至下轻轻敲打,重点敲打肘窝处的少海穴和手腕处的神门穴。每次敲打5-10分钟,每天1-2次。 2.胆经 经络走行:胆经起于外眼角,上行至额角,再下行沿耳后、颈部、肩部、胁肋部,沿着大腿外侧中线、小腿外侧中线,最后到达足背第四趾外侧端。 敲打方法:采取坐姿,用拳头或按摩工具从臀部开始沿着大腿外侧向下敲打至膝盖,再沿着小腿外侧敲打至足背。重点敲打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位。每次敲打5-10分钟,每天1-2次。注意,女性在月经期间和患有肝脏热症的人应避免敲打胆经。 3. 肝经 经络走行: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沿着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沿小腿内侧、大腿内侧中线,进入腹部,上行经过胁肋部,与督脉会于头顶百会穴。 敲打方法:从大腿内侧根部开始,沿着肝经的走行方向向下敲打至足背。重点敲打太冲、行间等穴位。每次敲打5-10分钟,每天1-2次。敲打时力度适中,以感到舒适为宜。 4. 脾经 经络走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沿着足内侧、小腿内侧、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上行经过胸部,止于腋下的大包穴。 敲打方法:从足内侧开始,沿着脾经的走行方向向上敲打至大腿根部。重点敲打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每次敲打5-10分钟,每天1-2次。敲打时保持节奏均匀,力度适中。 敲打时注意事项 1.力度适中:敲打经络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损伤。初次敲打时可能会有酸痛感,随着敲打次数的增加,这种感觉会逐渐减轻。 2.时间选择:敲打经络的时间最好选择在睡前1—2小时进行,这样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穴位按摩,经络敲打是一种自然、无副作用的缓解失眠方法。通过敲打特定的经络和穴位,可以刺激气血流通,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来源:云南省中医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