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基于对中国县域教育的深入调研所著的书籍,揭示了县域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并探讨了破局的希望。 ![]() 县域教育涵盖县城、乡镇和乡村的中小学,其受教育状况关乎社会未来。中国两千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但这一庞大群体常被忽视。作者调研发现,县域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乡村小学和县中。 乡村小学的物质条件已极大改善,但学生数量锐减,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学生少,集体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氛围缺失,老师上课积极性受挫。乡村学校衰败现象普遍,过去二十多年乡村学校数量减少了30多万所。学生减少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和家长对乡村教学质量的不信任,导致大量学生流向城镇和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小学的孩子多为家境贫困或成绩不佳者,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教育支持有限,且缺乏学习榜样。 ![]() 乡村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存在问题。教材内容与乡村孩子的生活背景脱节,导致理解困难。课外阅读资源匮乏,写作困难。课堂教学方式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缺乏互动。副课师资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撤点并校虽节约经费、优化资源,但也带来新问题,如学生寄宿增加家庭负担,大班额影响学习体验。 县中与乡村小学面临相似困境。家长对县城教育质量不信任,有条件的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学校,导致县中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经济发达地区凭借优质资源和高升学率,吸引大量学生,使县中升学率下降,吸引力减弱。以书中提到的P中学为例,大量优质生源被市里和外地学校吸纳,导致学校走向衰败。留在县中的学生多为农村孩子,知识储备少,职业规划能力弱,未来多为进入劳动力市场。 县中教师也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达地区以优厚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导致县中教师流失。留下的教师工资低、压力大,职称评定后缺乏激励,职业倦怠现象普遍。教师还需应付各种检查和额外工作任务,影响教学精力。尽管如此,仍有许多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县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 面对县域教育困境,各方提出了多种建议。一些校长批评名校和民办学校过度扩张,破坏地区教育生态,呼吁政府规范招生政策,限制跨区域招生,遏制名校对优质生源的垄断。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如石家庄禁止跨区招生,但实施困难。职业教育是乡村孩子的另一条出路,但面临家长成见和招生困难。一些县尝试初三提前普职分流,让学生提前探索人生方向。 改善县域教育需要多方努力。政府需加大对县域教育的投入,规范招生政策,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应关注一线教师经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而非盲目照搬大城市先进教育理论。教育应给人以希望,而非成为适者生存的竞赛。县域教育的未来关乎全国50%以上学生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县中的孩子》揭示了县域教育的困境,让我们看到了被忽视的孩子们的处境,为改善县域教育提供了思考和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