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尾絮语|一个县域教育人的浅思考

 尔雅图书馆 2024-12-30 发布于海南

县域教育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但作为一个县域教育人,思考县域教育如何发展责无旁贷。

作为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县域教育承载着小镇做题家的梦想背负着万千家庭的希望。然而,当我们谈及县域教育时,总免不了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理念落后等标签这些标签背后,是县域教育长期面临的困局,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困局并非绝境,破局之道在于行动

Image

折腾:县域教育的朴素愿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类政策、资金、项目纷纷向基层倾斜。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在不少地方,县域教育却陷入了一种折腾的怪圈: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引进那个理念,后天又搞一个新花样……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效果不佳,甚至导致教育生态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折腾成为了县域教育的内心愿望。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不少地方在脱离实际地折腾,这种折腾,既体现在教育行政层面的朝令夕改、频繁变动,也体现在学校教学层面的盲目跟风、急功近利。

在教育行政层面,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不顾当地教育实际,盲目引进外地的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今天搞高效课堂,明天推翻转课堂,后天又弄智慧教育”……每一个新名词、新理念背后,都是一轮轮的台账、方案、表册、培训、检查、评估,折腾得基层学校和教师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这些所谓的改革往往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最终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在学校教学层面,折腾同样屡见不鲜。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或者响应上级号召,不顾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盲目跟风搞特色。今天学衡水中学的军事化管理,明天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后天又学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每一种特色背后,都是对学生身心的极大考验和对教育资源的莫大浪费。折腾来折腾去,不仅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反而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迷茫和疲惫之中。

               守得住:县域教育的底线担当

面对折腾带来的种种弊端,县域教育必须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折腾,守得住,是县域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守得住教育的初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立德树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直白点,就是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每一个娃娃都放在心上,看在眼中。这个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县域教育要坚守住这个初心,就要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拒绝盲目跟风,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来办教育。

守得住教育的规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县域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来办事。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政绩或者效益,而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守得住教育的资源。县域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精打细算,合理配置。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不能盲目跟风搞特色,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和帮助,但也要警惕外部资源的绑架干扰

                走出去:县域教育的破茧突围

走出去是为了学习、借鉴,请进来则是为了引进、融合。县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层单元,更应主动拥抱变革,走出自我封闭的舒适区,向外界寻求灵感与助力。走出去,不仅是为了学习外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更是为了开阔师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让县域教育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内生活力

革新教育理念外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教育实践,往往蕴含着前沿的教育理念。县域教育人绝不能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应该实地探访这些教育典范,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教育改革路径。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借鉴融合,让先进理念在本土生根发芽。

优化管理机制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县域教育系统应学习外地学校的管理经验,如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短板的县域,更应通过考察学习,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实现管理上的弯道超车

拓展师生视野走出去,对于师生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视野的拓展。县域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项目,让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见识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这种经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也能促使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请进来:县域教育的蓄势赋能

走出去是为了学习,而请进来则是为了实践与提升。县域教育在积极向外学习的同时,也需向内引进,通过吸引和留住优质师资资源,强化教育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为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质师资的引进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县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教师。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高待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优化生活环境等措施,吸引优秀教师来县域从教。同时,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短期讲学或长期挂职,为县域教育带来新鲜血液和先进理念。

本土人才的培养除了外部引进,本土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县域教育应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课程,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表彰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本土教师成为县域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县域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案例、专家讲座等,供全县师生免费或低成本获取。同时,通过与外地名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远程教学、联合教研等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

                蹲下来:县域教育的最美姿态

之所以强调蹲下来,是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面对学生、面对教育,这样就很难看清教育的真相,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蹲下来,才能看到学生的差异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习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学生,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他们就像一颗颗五彩斑斓的珠子,各有各的光芒。只有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我们才能让每一颗珠子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蹲下来,才能听到学生的声音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却很少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理由。蹲下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世界其实很精彩,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很多我们不曾注意到的闪光点和优点。只有真正听到学生的声音,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成长。

蹲下来,才能理解学生的困境在县域学校,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外出务工、学习基础薄弱等等。这些困境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逃学等消极情绪。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往往只看到学生的表面现象,却很少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困境。蹲下来,和学生站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困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困境,我们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信心。

                 再坚持:县域教育的行动力量

再坚持,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是对教育信念的执着,是对教育情怀的秉持,不仅是一种精神品质,更是一种行动力量。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县域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大,更需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再坚持,才能看到教育的成果教育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很多时候,我们的付出和努力并不能立即得到回报,甚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一定能够看到教育的成果。这种成果可能不是显性的、量化的成绩和名次,而是学生内心的成长和变化,是他们逐渐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他们慢慢提升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成果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大的欣慰和骄傲。“再坚持”,需要县域教育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县域教育者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都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都要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再坚持,才能找到教育的规律教育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的事业,但是这种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发现。在县域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差异,教育的规律可能更加复杂和多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不断尝试和总结,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规律。这种规律可能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班级管理的优化、德育工作的创新等等方面。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些规律,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再坚持”,需要县域教育者有“滴水穿石”的恒劲。深耕县域教育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县域教育者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专注。

再坚持,才能成就教育的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教育的梦想,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在县域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挑战,我们的教育梦想可能更加遥远和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不断追求和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这种梦想可能包括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建设理想的课堂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梦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人生意义。“再坚持”,需要县域教育者有“敢为人先”的闯劲。虽然县域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县域教育者不能等、靠、要,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找出路、求突破。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担当,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去破解县域教育发展的难题,去开创县域教育的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