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瞎练太极拳了!这 4 条铁律 3 大根基,才是进阶关键

 新用户51517424 2025-05-08

京武功夫如是说:

太极拳作为一项卓越的健身运动,深受大众喜爱。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够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平衡能力。

例如,《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持续练习太极拳一年以上的人群,其心肺耐力较练习前提升了约 15%,身体平衡能力测试中的失误率降低了 20% - 30% 。若在练习过程中对一些关键事项加以留意,将更有助于快速上手。

今日为各位拳友分享练太极拳的四条 “铁律” 以及三大 “根基”,助力大家的太极拳境界实现进阶。深入品味,定会让你产生全新的领悟。

别再瞎练太极拳了!这 4 条铁律 3 大根基,才是进阶关键

四条 “铁律”

  1. 逢转必沉:当向左转动时,需下沉左胯;向右转时,则下沉右胯,并且在下沉的同时进行转动与向外撑展,这一动作要领需贯穿整个转动过程。
  2. 逢沉必领:只要有下沉动作,必然存在上下方向的对拉拔长。当上下对拉形成后,再寻求前后方向的开张;前后开张达成后,进而寻找左右方向的延展。如此,身体始终保持如圆球般的状态,运动的是由内而外的撑劲。所以,有下沉就必须有上领,先领起后再探寻前后与左右的延展。若没有上领,即便找到左右的延展也无实际作用。
  3. 逢起必落:在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一条腿抬起,另一条腿必然落下,这里强调的是胯部的感觉,而非仅仅是脚的起落。具体找寻方法是保持两胯端平。以云手为例,当一条腿抬起时,带动这条腿的胯根要下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确保身高平稳无起伏。只有身高不起伏,胯部才能稳固,否则在起落过程中身体容易出现漂浮感。“逢起必落” 本质上是在起落之间寻求平衡与稳定。
  4. 逢定必松沉:在所有定势动作即将完成到位之际,要向下松沉,其中最明显的体现部位是肩和胯。当肩部放松,尾闾内收时,会产生一种仿佛丹田被充实饱满的感觉。身体的重量松沉应直达两脚脚跟,而非脚掌,任何动作皆遵循此原则。

这四条铁律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之中,构成了起、承、转、合的精妙练法,习练者务必深刻理解并牢记。

别再瞎练太极拳了!这 4 条铁律 3 大根基,才是进阶关键

三大 “根基”

仅仅记住四条铁律还远远不够,还需明晰以下三大根基,才能在太极拳练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1. 耐心打好太极的根基:众多太极拳初学者往往不太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刚接触太极拳便急于学习套路,最终导致虽 “会” 很多,但精通的却没有。根据一项针对 500 名太极拳初学者的调查显示,约 70% 的人在初期忽略基本功,直接学习套路,其中仅有不到 10% 的人能在半年内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基本功练习,过于急功近利。在初级阶段,应当着重打好基础,关注质量的提升,而非数量的增加。太极拳属于武术范畴,因此需要多观察、勤练习。正如某位著名太极宗师所言:“若太极练法正确,每天练习十几分钟也能显著增长功夫;若练法有误,即便长时间练习也难以掌握要领,始终无法踏入太极的大门。”
  2. 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 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行拳准则,并且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行拳过程。有些拳友凭借自身力气大,习惯以力推人。然而,倘若仅靠力气大就能取胜,那练习举杠铃即可,又何须学习太极拳呢?丹田汇聚了身体的全部力量,太极拳讲究运用丹田之力实现 “四两拨千斤” 的效果。在练习时,需将内气沉降至丹田部位。太极拳追求的是以小力战胜大力!掌握太极功夫的人能够精准地将力量运用在关键之处,该用多少力就施加多少力,不多不少。所以,初学者在练拳及推手时,应先将力气收敛起来,用意念、意识和注意力伴随每个动作,做到 “先有心、后有身”,如此方能体悟到太极拳的精妙之处。
  3. 有意识地向后练:向后练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显著特色。向前发力是人类的正常本能,即使对武术毫无了解的人,也懂得用气力将对方往前推。但要将对方朝自己背后方向控制出去,则需要专门学习与练习。向前发力很难实现借力打人,而向后发力则可巧妙借助对方之力,从而使自身用力更少。一般来说,太极功夫越高超,自身发力就越少。因此,初学者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要有意识地注重向后练。尤其在推手时,要减弱向前推对方的意识,重点练习向后拿、发对方的技巧。如此一来,你的太极功夫将在不知不觉中超越同期学拳的伙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