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一八八0年生于富商巨贾之家,其母是父亲为了兴旺人丁续娶的只有十九岁的第四房姨太太。因此李叔同便成了六十八岁父亲的老来子。可喜的是这孩子,自幼聪慧,天赋异禀,被誉为神童。八岁会熟背四书五经,十三岁会临摹王羲之的书法,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富家少年郎却写出了,人生如同西山日,富贵犹如草上霜,这样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 他的前半生过着富足的生活,喜欢戏剧,爱上了戏剧昆曲名伶,终因冲不破传统的世俗观念,在爱情与婚姻之间徘徊之际,佳人却步入权贵之门,李叔同哀怨满怀,此时只能一声长叹,纵然情深似海,难填权势之壑。 母亲为他精心安排的婚事,实非他心中所愿,但他是个孝子啊!父亲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不想让青年守寡的母亲徒增烦恼,即顺从的遵循这个单纯的传宗接代式的婚姻模式。然而顺随这样的安排,伤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可怜的是他的原配妻子。不仅努力的为他生了三个儿子,还要替他照顾母亲,而李叔同却一直游学在外,对于家庭他俨然就是个甩手掌柜。只可惜即便这样顺应命运的一个女子却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这个无怨无悔的结发之妻年仅四旬就撒手而去。而在这之前李叔同就以单身人士的身份远赴日本。 在日本,他认识了一位人体油画模特橙子,在李叔同邀请她做自己的裸体画模的时候,二人频繁相处,渐生情愫,温婉贤淑的日本姑娘与他擦出了爱的火花。 回国后将其安置在上海,而李叔同仍然是到处游走讲学,在杭州的虎跑寺的一次禁食修行之后,李叔同断然决定出家。随即给日本妻子寄去一封家书和那首《送别》,还有一缕胡须,说自己已经出家,劝其回国。 妻子几次到杭州求见未能如愿,剃度后的弘一法师在西湖边与妻作了最后的告别。妻呼:“叔同。”回曰:“请叫弘一。”其妻又问弘一法师:“请问爱是什么?”答:“爱是慈悲。”妻说:“你为何慈悲于世人,却独独伤我?” 弘一法师答:“人生终有一别,聚散皆由缘定,相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还清了。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了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说完转身离去。自此他了结了半生情缘,世间再无李叔同。 难道这就是断舍离最大的决心吗?妻子知他心意已决,便带着他的书信毅然返回日本,自此放下了心中所有的牵念,在日本的一座孤岛上安然过完了一百零六岁的人生。 关于大师的人生褒贬不一,他的前半生有人说他是情种,花花公子,甚至有人骂渣男。说他遁入空门是因为家道中落,选择逃避。也有人说他看尽世间繁华,参透了。还有人说他是愧对妻儿,心中有愧。借用弘一法师自己的一句话,人有千面,心有千变,看到的不一定要说出来,听到的不要全信。做人做事无愧于心就好。对于别人的故事看看就好,不必妄加评论。 更多人说他的一生活出了三世的精彩。他过足了富家少爷的生活,活出了泰斗的风采,同时又是普渡众生的佛陀。 更多的评论说他是旷世奇才,又是少有的惊世全才。他是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并把西洋乐器引进中国的人,他的一首送别感动了几代国人,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也是舞台话剧的奠基人。他的书法、篆刻,堪称经典。他一生执教大江南北,现在的国画大师,音乐大师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人撑起了民国时期艺术界的半壁江山。 他的一句,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或许就是对红尘世俗最透彻的参悟。 前半生的辉煌只属于李叔同,而后半生的清修,弘一法师对众生的度化是难以用文字简单的描述的,他过着衣食简陋,一日一餐的苦行僧的生活,一件袈裟打了两百多个补丁,所有的家当只有饭碗和一个铺盖。 他仅凭一己之力修复了从宋朝开始就无人敢修的律宗,这是一部戒度森严极其难修的律法,该律宗的严谨已到极致的程度。他不做主持,不求供养,到处讲学,把泯灭了八百多年的律宗发扬光大,成为律宗传承第十一世祖。他的好多看似平淡的话语,都是普渡众生的教化之语。 弘一法师清修六十九岁圆寂,骨灰中竟然发现一千八百多颗舍利子,这是佛教修行功德圆满的象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