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痛不靠止疼药,胆管癌治疗,治肝是核心!

 醉青YPS 2025-05-08
胆管癌在中医学中属于'积聚''黄疸'范畴,其本质在于肝胆系统气机逆乱,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主司疏泄功能。
当长期情绪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邪毒时,肝胆气机受阻,气血运行失畅,逐渐形成痰湿瘀毒凝聚,这正是胆管癌形成的基础。
肝区胀痛源于肝胆气滞。肿瘤堵塞,胆汁疏泄受阻,气血壅滞于肝经。这种气滞血瘀状态会刺激肝包膜,产生持续性胀痛。患者常觉右胁下如物顶压,尤其在进食油腻后加重,这正是肝胆疏泄功能严重失调的表现。
胸闷症状与肝胆气机横逆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日久,循经上犯胸膈,阻碍肺气宣降。临床上常见患者不仅右胁胀满,还会出现胸前区窒闷感,甚至牵连肩背。这种'肝病及肺'的传变,恰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体现了脏腑间的密切联系。
我曾接诊过一位胆管癌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各种症状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
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辨证用药思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图片

病情分析

图片
  
图片


【患者】王某,男,60岁
【主诉】肝区胀痛伴胸闷5天
【现病史】患者家属叙述,患者胆管癌术后,双肺多发结节(13mm),肺气肿,肺大泡,淋巴结节,心包积液。现症口干口苦,胸闷,腹胀便秘。后背疼痛、肝区胀痛导致寐差。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西医诊断为胆管癌;根据主诉“肝区胀痛伴胸闷5天”和相关症状,中医诊断则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是“中精之腑”,储胆汁而传化水谷与糟粕,功能为通降下行。情绪不畅、寒湿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气血郁积胆腑和湿热瘀结中焦,使肝气与胆气闭塞不通。浊瘀蕴结阻滞胆络发为胀痛,肝气逆伐升降失司则痛满,肝郁气滞,胆腑不通则痛,日久可成块成瘤。
中医治疗临床上主要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胆管癌术后,肝郁脾虚,痰湿阻滞,故发双肺多发结节,淋巴结节,心包积液。
肝气郁结化炎则症口干口苦。肝气郁结可导致气机不畅,肝区胀痛;气机郁滞于胸,则胸闷;肝气横逆犯脾,则腹胀便秘。
肝胆经络不通则疼痛扰乱心神而寐差。
综上,患者为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肝阴不足之证,治疗上应该以疏肝健脾,化痰利湿、滋肝止痛为主,故以小柴胡汤逍遥散、一贯煎、金铃子散、六君子汤加减化裁。
图片

用药思路

图片
图片
柴胡25g、法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小柴胡汤)、白芍20g、茯苓15g、白术30g、炙甘草10g、当归10g(逍遥散)、川芎10g、香附10g、生地黄30g、麦冬10g、枸杞子10g、川楝子6g(一贯煎)、延胡索15g(金铃子散)、泽泻15g、黄芪30g、陈皮10g、木香10g、浮海石15g、浙贝母30g、炒芥子10g、灵芝15g、五味子15g、合欢皮15g、首乌藤30g、制远志15g。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图片
图片
二诊:患者反馈用药后胃口不好,去掉浮海石,加炒五仙(炒山楂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炒神曲10g、炒鸡内金10g),炒白术10g以健脾开胃。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三诊:患者反馈服药后仍觉腹胀不减,加厚朴30g行气除胀。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四诊:患者反馈纳食不香,不想吃饭,大便偏溏。去麦冬,生地黄减至15g,炒山楂加至15g、炒麦芽加至15g、炒谷芽加至15g、炒神曲加至15g、炒鸡内金加至15g。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患者服药后反馈,各种症状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现在进一步治疗中。
图片

方药解析

图片

小柴胡清肝胆郁热: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为少阳经之专药,既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外散,又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党参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御邪内传。甘草助参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逍遥散疏肝健脾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但重在肝气郁滞,故治宜疏肝解郁为主,配合养血健脾之法。方用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以复肝用;当归、白芍养肝补血,助肝用,白芍能养阴缓急以柔肝,当归能活血以助柴胡疏肝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生化营血;甘草调和药性。全方疏中寓养,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一贯煎滋阴柔肝:

方中枸杞子滋肝肾之阴;当归补血养肝,与生地黄助枸杞子补肝阴,养肝血;麦门冬养阴生津,润肺清燥;川楝子苦寒清热,疏肝理气。全方重点虽在滋阴养血,作用却是以柔肝而代疏肝,因而对于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横逆所致之胁肋疼痛,胸腹胀满,泛酸口苦,咽干口煤,疝气癥瘕种种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金铃子散行气止痛:

方中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玄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

六君子汤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以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而成,以益气健脾之品配伍燥湿化痰之药,补泻兼施,标本兼治。

方中,以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脾气健运则气行湿化,以杜生痰之源;重用白术,较四君子汤燥湿化痰之力益胜;陈皮既可调理气机以除胸脘痞闷,又能止呕以降胃气还能燥湿化痰以消湿聚之痰,所谓“气顺而痰消”。

加黄芪、泽泻补气健脾利湿,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消胀。

加浮海石、浙贝母、炒芥子化痰散结。

灵芝、五味子、合欢皮、首乌藤、制远志共用补虚养心,化痰宁神。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