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通过学习诊治本例胃反酸病,学会联合运用吴鞠通治寒湿病医术和王旭高治肝病医术。详细讲解于下: 一,【学救中汤】 1,组成: 淡干姜12克,炒川椒9克,厚朴9克,槟榔6克,陈皮6克。 2,功用: 急驱浊阴,救中焦之真阳。 3,主治: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 4,加减: (1)兼转筋者,加桂枝9克,防己15克,薏仁9克; (2)四肢厥者,加附子6克。 5,解析: 治疗寒湿病的总则是“辛热补阳虚,苦温祛寒湿”,救中汤主治中焦寒湿证,用辛热的淡干姜,炒川椒补脾胃阳虚,其中的淡干姜补脾阳虚,炒川椒补胃阳虚。用苦温的厚朴、槟榔、陈皮祛寒湿。 二,【舌诊秘笈】 1,正气虚则舌凹,邪气盛则舌凸。由于脾有寒湿是寒湿之邪与脾相合,为脾邪气盛,故脾有寒湿则舌凸。由于脾虚生湿是脾气虚产生湿,为脾正气虚,故脾虚生湿则舌凹。 ![]() ![]() 2,舌质淡主阳虚,舌苔白滑主寒湿。 三,【治病举例】 某男,胃反酸,刻诊:工作于以色列,气温高达40℃,常喝凉水。吃不下去饭,胃反酸,偶尔饭后胃胀,喝凉水舒服,口干口苦,腹胀,感觉疲倦,四肢无力,大便稀粘,腰膝酸软,肩痛,背痛,心烦易怒,胁肋胀痛,耳鸣,眼睛干,鼻孔干,头不清醒,健忘,多梦。 ![]() ![]() 1,分析: (1)舌质淡,大便稀,主脾阳虚。吃不下去饭,是胃不能受纳,主胃阳虚。舌苔白厚有泡沫,是白滑苔,主寒湿。总之是中焦阳虚且有寒湿,用救中汤治之。 (2)吃不下去饭中,是胃不能受纳,主胃阳虚(即胃虚寒)。常喝凉水,喝凉水舒服,主胃有热。总之是虚寒的胃里面有热。又由于心烦易怒,胁肋胀痛,耳鸣,胃反酸,为肝郁化火,肝郁火犯胃,挟胃气上逆,故用王旭高治肝30法中的第7法(即苦辛酸法):黄连、川楝子、制吴茱萸、白芍、元胡。其中黄连、川楝子味苦,制吴茱萸味辛,白芍味酸,四味药组成苦辛酸法,疏肝郁,泻肝火,降胃逆。元胡增强川楝子疏肝理气的作用。 (3)舌两边凹是阴维舌,主肝阴血虚,重用白芍补肝阴血。 (4)腹胀,为大腹气滞,用大腹皮行大腹之气。 (5)由于《内经》说:“病在肺,俞在肩背”,故肩痛背痛病位在肺。那么肺的病性是什么?由于舌肺位凸,鼻孔干,故肺的病性为热,并且肺热伤肺阴,用桑白皮清肺热,百合养肺阴。 (6)健忘,多梦,舌下静脉细短,都主血虚,血虚冲脉失养,导致冲脉气发生气逆,心烦易怒则冲脉气尤易气逆,冲脉气逆挟肝气循奇经上犯于胃,胃气不降亦气逆。加丹参,川芎,补血化瘀。 2,诊断: 胃反酸,属于中焦寒湿,兼肝郁火犯胃,夹血虚证。 3,治法: 补中焦阳虚,祛除寒湿,疏肝泻火,补血化瘀。 4,处方: 淡干姜6,炒川椒6,厚朴12,槟榔10,陈皮15,黄连6,制吴茱萸3,元胡10,川楝子8,白芍15,百合15,桑白皮12,大腹皮10,丹参15,川芎8。七剂。 5,效果: 药后,舌苔消退许多,病好了七分。 ![]() 6,按语: (1)虚寒的胃里面有热,为胃寒热错杂证,治疗时需要权衡胃寒和胃热,谁多谁少?如:本例胃反酸,胃不能受纳是胃寒多,用炒川椒6克,制吴茱萸3克祛胃寒。喝凉水舒服,为胃热少,用黄连6克清胃热。 (2)用辛热药只看体内是否寒,不看自然界是否热。虽然以色列的气温高达40℃,但是体内的脾胃寒,照样用辛热的淡干姜,炒川叔,制吴茱萸。 (曾艺文 肖春宏) 肖春宏:吉林人,一位没有“大师”称号的真正“中医大师”!热爱中医,情系中医,传承中医,粉丝无数。精通中医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于临床治疗,自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奇经八脉舌诊辨证”,大大提高了中医诊断的速率及治疗有效率。曾师尊称他为“一部临床中医百科全书;一位五十年难遇的中医奇才,日后必将载入中医名人史册!” 曾艺文:湖南人,真正的“铁杆中医”。毕业后3年就因中医而成为了鼎湖区人民医院的业务骨干,被大家尊称为年轻的“老中医”。临床30年来,一直坚持纯中医治疗内、外、妇、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赢得了省内外众多患者的青睐! ![]()
|
|
来自: 紫琪婉儿 > 《调胃汤“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