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喝完酒以后,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汉族很多人却开始吹牛。错了,其实汉族人最开始也是喜欢边喝边舞,只是近千年来,才慢慢不再随便歌舞了。古人有“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即包括即包括音乐,也包括舞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意就是一个人喜欢歌舞,不如大家都喜欢歌舞。舞蹈最先起源于宗教祭祀,后来臣子上朝的礼节,都是从舞蹈动作中演化出来的。古人形容年龄,还有个“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子自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礼记·内则》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个舞勺,并不是指挥舞着勺子学烹饪,而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舞蹈。古人喜欢摆宴席,宴席中就有歌舞,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酒量到位了,宾主也加入到舞蹈的队伍。即使被其他事情打断了,处理完事情,还会“接着奏乐接着舞”。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就喜欢跳舞,有时还会在凌烟阁跳一整天。《秦王破阵乐》成为了李世民庆功的标配。这时候,歌舞还是人人都乐于参与的一种娱乐活动,五岁的岐王李隆范还为祖母表演舞蹈《兰陵王》。从什么时候起,舞蹈成为了一种专业人士的表演,而不是人人参与的活动了呢?宋朝开始,舞蹈有从人们即兴起舞的日常行为过度到专业人士表演的苗头。这中间有两个重要因素,很多人认为沉迷于歌舞亡国,这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程朱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民间歌舞是一种个人欲望,感官享受,不是一种理性行为。于是,即兴歌舞就成为了一种轻佻而不庄重的行为,是“淫词艳曲”,被士大夫所鄙夷。 程朱理学还主张男女之大防,女子被限制于内室,不能参加社交活动。跳舞这种事情,本来要男女一起跳才来劲,程朱理学这么一搞,一群大佬爷们跳舞还有什么劲?于是,宋朝时候起,老百姓就开始不亲自下场参与歌舞了,而是改为欣赏专业人士表演。勾栏瓦舍生意开始火爆,戏曲也慢慢兴盛起来。宋朝的时候,人们还只是渐渐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到了明朝,民间歌舞还在一定程度上被禁止。朱元璋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就下诏规定平民不许编造歌舞。明成祖朱棣规定不得举办民间歌舞聚会,大家老老实实种田。朝廷还对教坊司演出的曲目加以多种限制,要保证“正能量”。如此高压之下,自明朝起,上至士大夫,下到普通百姓,对歌舞顿时失去了兴趣。专业从事歌舞的人被称为伶人,划入了下九流,陷入社会鄙视链最低层。如此一来,老百姓更不敢去轻易歌舞了。既然没有了歌舞,人们喝多了酒怎么办?空谈呗。于是酒酣耳热之际,搂肩拍胸,吹牛许诺成为了标配。汉唐时期,人们宴饮作乐,闻歌起舞,其乐融融,尽显开放包容气象。明清时期,人们追求含蓄内敛,越来越自闭,民风死气沉沉。呜呼,我们的民族性格竟然来了一个如此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