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林雅妮 (中华中医药学会姜丽娟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为慢性盆腔炎,包括由急性盆腔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的输卵管增粗或积水、输卵管卵巢肿块等疾病,发病率高且呈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多发生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妇女。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腹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产生心理压力并影响生活。 年龄、卫生习惯、性伴侣、人流次数、宫腔手术史等均是引起慢性盆腔炎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多为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加剧,可伴有带下量多、盆腔包块,严重时可致不孕。急性盆腔炎在临床上容易诊断,常用抗生素治疗;若是慢性盆腔炎,考虑其病程较长,长久使用抗生素难免会引起耐药性,现多数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上具有优势。 ![]()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寒凝血瘀,湿热下注,病久可有痰瘀互结,临床上观察发现以湿、热、毒邪所致最常见。治疗上提倡内服药物配合中医特色外治法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内治 《傅青主女科》提到“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方用完带汤”。临床上会用到此经典名方“完带汤”来治疗慢性盆腔炎,并辨证论治进行药物加减。 脾虚及肾,兼腰痛者酌加续断、杜仲、菟丝子; 寒湿凝滞腹痛者酌加香附、艾叶; 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酌加芡实、龙骨、牡蛎、乌贼骨、金樱子; 外治 1. 中药熏洗 研究认为中药熏洗是慢性盆腔炎理想的中药外治疗法,可以通过皮肤将药效成分有效吸收,持续熏洗可达到渗透作用,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2. 针灸疗法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在慢性盆腔炎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等,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另一研究发现联合隔药灸比单用布洛芬片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用中药药液灌入直肠,通过直肠黏膜渗透药物并吸收,直达病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有效改善盆腔水肿、充血、局部疼痛及血液循环,松解盆腔粘连,消解盆腔包块。有现代研究发现使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在控制炎症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 4.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使诸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透入皮肤发挥药效,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5. 耳穴疗法
建议: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类食物和烟酒;避免过度劳累及潮湿环境;育龄期妇女应注意性生活卫生,对沙眼衣原体感染高危妇女筛查和治疗可减少盆腔性疾病发生;及时治疗以防止后遗症发生。 ![]() 指导老师:姜丽娟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中医妇科张良英教授继承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张氏助孕安胎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全科医学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完成课题共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云南省基金项目及以上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南1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文表章5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40余部。 责任编辑丨马娅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