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说: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所有的精力,不去对抗旧事物,而是去建设新事物。”–这句话其实并非他的原话,但颇有现代意义。 2、荣格有句名言:“你所抗拒的,会持续存在。”意思是当我们拼命抗拒某个念头或情绪时,反而强化了它在心中的影响力。 与此对应,接纳与重构更能促成改变——接受旧有的事实或缺陷,然后着力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3、假如你有一片荒芜的花园,有种说法是:“铲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满向日葵。”—用更高层次的积极建设,来替代与杂草的纠缠。 4、柯达也早早意识到了数码相机时代的到来,也早早做出了布局,然而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依然将老业务与新业务混在一起,结果根本干不出来。 所以,创新业务最好独立出去,离老业务远一点儿。 5、道理很简单:“你无法通过对抗旧现实来改变事物。要改变某样东西,就要建立一种新的模型,使旧模型过时。”(巴克敏斯特·富勒) 颠覆自己太难了。你要变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去颠覆旧有的自己。 6、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无法用制造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同样思维来解决问题。” 柯达当年依然在用老思维做新业务,就像清朝的洋务运动。 7、研究者发现,要戒除一个坏习惯,仅仅靠抑制“不要去做”往往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因为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做某事,等于大脑一直聚焦于那个行为的表征,反而强化了旧习惯的神经路径。 相反,更有效的方法是用新习惯去替代旧习惯,让大脑逐渐把注意力和奖赏关联转移到新的行为上。 如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所总结的:“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是将旧的习惯环重新搭配新的行为。” 例如,想戒掉下班后暴食的习惯,可以尝试每天下班后立即去健走或参加运动,以健康活动(新习惯)的满足感取代对垃圾食品的渴望。 随着新习惯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不断强化,旧的不良习惯自然逐渐式微。 因此,从神经回路角度看,我们无法通过与旧习惯硬碰硬来消除它,唯有培养出更强大的新习惯才能真正实现改变。 8、即使如此,要想发生改变,总是充满艰难,要么因为自我的惯性,要么因为外部的“传统”。 因为“认知体系一旦形成,就有极强的自我维持的倾向,外部证据很难打破,唯有经历彻底的心理震荡或者代际更替。” 马克斯·普朗克说:“一个科学真理的胜利,往往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看见真理,而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最终死去,新一代在真理中成长。” 或者更直白一些:“科学进步是通过老科学家的自然消亡实现的。” 以及德鲁克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论述:“最有效的变革策略不是去摧毁旧制度,而是创造出一个如此有吸引力的新系统,让人们自然而然抛弃旧系统。” 这就是所谓的“范式革命”,或“颠覆式创新”。 9、综上所述,假如你想实现改变,假如你想对抗眼前杂草丛生的困境,最好的办法,也许是不该通过不断对抗旧认知、老问题来实现真正的变革;而是让新认知自然生长起来,让新力量自然取代旧力量。 你应该“种向日葵”,而不是一棵一棵地拔杂草。 或者,再具体一些,像玛丽·居里那样:“从不注意已经完成了什么,只看还有什么有待完成。”–你应该不断面向未来的任务,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的沉没成本和当下的无聊纠缠。 老庄哲学强调无为而治,以柔克刚。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万物执拗对抗。“无为而治”强调不刻意纠缠于旧有事务,让变化自然而然发生。 就像水一样,并非是绕过眼前的问题,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寻找顺其自然的新路线,让自己以更大可能性奔向大海。 10、归根到底,改变的秘诀,不是什么技巧,也不是方法论,而是用积极的情绪和行动,来替代旧有的问题和麻烦。 如果你运气好,你会发现,当你建设好新事物,那些旧事物的问题,早已经算不上一个问题了。 所以,亲爱的读者,当你面对荒芜、困境或倦怠时,请记住:
你需要做的,不是等待改变降临,而是用一次次具体的行动,去种植新的自己。 写下新的计划,迈出新的步伐,创造新的体验,建立新的习惯。 最后,送你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 “黑暗无法驱散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 愿你找到并释放出心底的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