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中国美术的黄金时期在宋代︱精选宋人山水画作造境浅析【图文】

 雨霖收藏屋 2025-05-08


    中国美术的黄金时期在宋代,宋人山水画作品又是整个宋代美术宝塔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当梳理宋代山水画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宋代山水画的画风多样,而且规律特殊:每隔一段时间便出现一种新的画风,而且新出现的画风与之前的传统样式又天差地别。

    宋代山水画大师似乎都放弃了向离自己最近的大师学习的机会,反而试图追寻更早的大师的画风。他们都在自己所追寻的画家作品中看到了新的可能性,而当他们的画风成熟时却发现与自己心中大师的画风已经相差千里之遥。范宽绕过了李成去追寻荆浩的美学思想,郭熙又绕过了范宽找到李成作为他的精神导师,而李唐又越过了郭熙去追寻范宽的足迹。这种类似“隔代遗传”的方式似乎也在当时的山水画理论里得到了实现。


    从创作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宋代山水画发展的脉络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理论先行与观念更新迅速是宋代山水画发展的关键因素。画家都是以相对新的观念带动整体画面的调整。

    如果将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宋代山水画作品排列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如何看待自然山水,以及如何通过自然山水来进行理想化造境。画面中的一切都变成了这些伟大的画家表现他们理想化山水的手段,进而催生了不同的山水面貌。


    如果说宋代山水画具有统一的时代风格,那就一定是再现风格。在宋代山水画作品的一个局部中,我们可以找到具有再现风格的山水元素。这正是五代、北宋早期大师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宋代山水作品中“局部再现”这一观点的研究,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初衷,也有助于我们对其绘画表现手段的界定。

    画家采用了三维与平面两种观察、表现方式,得到了比之前作品更为真实的物象。此外,画家运用多边形来概括物象,继承并发展笔墨、皴法、渲染等一系列技法,改变了山水画的整体面貌。宋代画家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单个物象与整体空间的纵深感同样也是宋代山水画作品非常大的特征。

    宋代画家通过对原有作品形状、空间、技巧等一系列图式上的修正,使画面中的局部图像比之前任何时期的山水画作品都更为接近客观对象,更能够唤起观者对于自然的视觉感受与视觉记忆。


    宋代山水画作品在山水空间布局上有着一定的发展脉络,从北宋早期宏大的全景式山水空间到南宋时期多元化的诗意性山水空间,从早期的引入式到随后相对自由的观看方式,山水画空间的发展在宋代从未停止。

    宋代山水画的空间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笔者个人认为可以将中西方的学术成果融合一下,从西方的研究方式入手发现问题,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宋代山水画空间的合理或是不合理最为贴切。


    对于自然界树、石、云、水以及时间、天气等山水画元素的选择与精简,画家可谓绞尽脑汁,这些山水元素都要为画面情境与画家追求的理想化山水服务。所以画面中的宋代山水元素事实上都具有理想化的特征,都是画家在自然界挑选与精简的结果。北宋到南宋山水元素的演变可以说是在再现的前提下,逐渐完美化与理想化的过程。


    宋代山水画的“笔墨”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这一问题在宋代山水画家心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片面地强调笔墨本身的价值是无法还原宋代山水画作品的。

    因为笔墨在当时的第一作用就是为实现画家造境而状物的手段,所以宋代的笔墨才会具有质朴、内敛、不易模仿的特性。似乎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宋代山水作品中笔墨的价值。


    画家的造境行为是贯穿于整幅作品创作过程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宋代画家的造境行为本身是主动的。画中空间布局的调整、山水元素的选择与精简、笔墨技法的运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使画家创造了一个在自然界中永远都无法找到的完美景色。画家通过对画面中完美景色的营造来感染观者,以便画家理想化的造境能够通过视觉传递给观者。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以情造景,借景达境”的创作过程。宋代山水画家通过对画面局部和整体意象的再现来展开造境行为。这种再现并没有限制画家情感的表达,是画家与观者交流的视觉基础,是画家吸引观者无条件参与造境行为的前提和手段。画家通过一系列的造境行为又使得再现本身变得更具意义。


    可以说,宋代山水画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虚拟了一个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世界。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征服了观者,以便让观者按照他们创造的画面秩序思考。观者一旦跳进这个虚拟的“陷阱”就无法自拔,也无须自拔。因为观者的思绪会畅游其间,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久违了的精神上的愉悦。

宋 代 山 水 精 选

1、《长松山水图页》宋马麟绢本设色 25.1×26cm 大都会博物馆

2、马远-林和靖图-24.5×38.6

3、马远-山水图-28.2×38

4、南宋-马远-踏歌图轴

5、南宋夏圭-西湖柳艇

6、宋崔慤(传) 梅渓瀑布图冊頁 24.7×22.2cm 大都会博物馆

7、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8、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9、宋-郭熙-早春图

10、宋-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

11、宋-李成-小寒林图(辽宁博物馆)

12、宋-马远-高士观瀑图页-25.1x26cm-大都会博物馆

13、宋-夏圭(款)-溪口垂钓图-23.2x23.8cm-大都会博物馆

14、宋-夏珪(传)-山水图-绢本水墨-25.9×34.3cm-东京国立博物馆

15、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16、宋-燕文貴-溪山楼观图

17、宋-朱锐-溪山行旅图页(分享最清晰版)-上海博物馆

18、南宋 马麟 芳春雨霁图

19、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20、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21、宋 萧照 山腰楼观图

22、佚名溪山暮雪图(南宋)

23、佚名-赤壁图

24、赵佶-溪山秋色图

25、南宋马远華燈侍宴圖

26、春山渔艇图

27、珪观-山水图-29.6×28.4

28、浪图-马兴祖-20.8×22-东京国立博物馆

29、米元辉-山水图-25.3×25.2

30、宋-陈清波-湖山春晓图

31、宋-夏圭-观瀑图-25.6X25.8cm-台北故宫博物

32、宋-夏圭-烟岫林居图页

33、宋-夏圭-泽畔疾风图-26x27cm-大都会博物馆

34、宋-夏禹玉-雪溪放牧图页

35、宋-许道宁-云关雪栈图页

36、宋 杨威 耕获图页 故宫博物院

37、宋-佚名-风雨归舟图页 25.6×25.3cm 故宫博物院

38、宋-佚名-高士观瀑图

39、宋-佚名-江山殿阁图页 23.2X24.3cm-故宫博物院

40、宋-佚名-柳溪泛舟图-23.3x24.9cm-大都会博物馆

41、宋-佚名-清溪风帆图页 24.6X25.6cm-故宫博物院

42、宋-佚名-山水图-24.8x27.3cm-大都会博物馆


43、宋-佚名-水村楼阁图页纵23.5cm,横23.5cm故宫博物院


44、宋-元-燕文贵(款)江村图-24.1x25.4cm-大都会博物馆


45、夏圭-松下观瀑


46、夏珪-山水图-23.0×24.7


47、长桥卧波图

48、宋高宗-秋江瞑泊图页


49、宋-郭熙-春江帆饱图页


50、宋-佚名-沧海涌日图页纵23.4cm,横24.7cm


51、宋-佚名-层楼春眺图页纵23.7cm,横26.4cm


52、宋-佚名-柳荫云碓图页 23X20.6cm


53、宋-佚名-梧桐庭院图页


54、南宋 牧溪《潇湘八景图》之远浦归帆


55、南宋李嵩钱塘观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6、李成《晴峦萧寺图》


57、郭熙-树色平远图(大都会拼图)


58、北宋-胡舜臣-卷:送郝玄明使秦图卷-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59、宋-李成-茂林远岫图 -辽宁省博物馆


60、宋-米友仁-云山图


61、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全卷)绢本北京故宫--全卷


62、北宋 范宽《临流独坐图》


63、宋 马远《岁寒三友图》


64、南宋 佚名 溪山水阁图

65、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END-
( 2025/05/08/收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