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一、注音及注释 於(wū) 簋(guǐ) 权舆:本意指草木初初生长之时,引申为起始,当初的意思。 於:通“呜”,叹词。 夏屋:大的食器。 渠渠:深广的样子。 无馀:不剩。 于嗟乎:悲叹声。 承:继承。 簋: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先秦时期,公侯招待大夫用四簋,分别用来盛黍、稷、稻、粱。 二、诗歌大意 我的天呀,曾经是丰富的大碗饭菜,如今每顿饭都无多余。可叹呀,这远不如当初。 我的天呀,曾经吃顿饭都要四个饭碗,如今每顿饭都吃不饱。可叹呀,这远不如当初。 三、诗歌赏析 目前,对这首诗歌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讽刺秦康公不如秦穆公一样重视贤才,对贤才的任用有始无终。另一种是认为在描述没落贵族生活的变化。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原因如下: 一是秦康公的父亲秦穆公死后,陪葬的人高达170多人,其中还包括当时秦国的贤臣良将。虽然秦穆公有重视人才的美名,但此番操作,也让很多人才对来秦国有颇多顾虑。这也是秦穆公之后,秦国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不是可以说明,秦康公在位期间,并无多少贤臣能将可以用。 此外,有一则秦康公纳谏的小故事,秦康公在位期间比较沉迷享乐,荒于国事,曾耗时三年时间命百姓修建高台,让秦国百姓怨声载道。此时,有位叫任妄的大臣,用历史成功人物的故事晓之以理,劝谏秦康公,秦康公听进去了,因此避免了一场楚国的突袭。是不是可以认为,秦康公虽治国大才,但对人才并不拒绝。 二是,在秦国发展的时间线上来说,也是能够契合的。秦国在秦穆公之后,确实国力走向了衰落,《诗经》国风篇里收录的是西周后期到春秋中期的民间诗歌,《秦风》则是周平王东迁后,春秋初期到中期秦地的诗歌。秦国在秦穆公之后,国力走向衰弱,贵族阶层必受影响,特别是一些未站在权力圈里的贵族,因环境的改变,生活质量今非昔比也是十分正常。 《权舆》是《秦风》篇里的最后一首诗歌,至此,《秦风》里的诗歌全部一一浅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