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急孩子所急,孩子就会无能狂怒,遇到也会习惯性逃避。
尤其是父母在督促学习上,一直最上心,最积极,往往比孩子更在乎他的学习和成绩。
是不是很不合常理?但却又是很多父母的常态化焦虑。
学习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父母总是跑在最前边。
我想要是父母可以替孩子学习,父母真的会亲自上场,不然被磨迹和摆烂的孩子都急死了,气炸了。
只不过,父母无论怎么着急,怎么焦虑,怎么重视孩子的成绩,都帮不了孩子,学习的事还得依靠孩子自己来。
过度焦虑和担心的父母,不仅帮不上孩子忙,还会为孩子逃避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很扎心,但这就是事实。
因为父母太勤快了,对孩子包办太多了,把本该孩子自己操心和承担的事都代劳了。
那么孩子就理所当然什么也不做,遇事就躲,遇到困难就躺平,遇到挫折就逃避。
父母太勤奋,太积极,就有着完美主义的属性,于是快速而干练完成了自己无法容忍的所有事。
一切准备就绪,一切都做好无死角的服务,孩子只需要学习就好。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创造这样的条件,孩子会听话照做,按父母的指令行事。
随着青春期意识的觉醒与独立的需求,孩子就不再听指令了。
父母越是积极的催促,越是反复提醒,反复强调,孩子就越叛逆,越对着干。
一身反骨的孩子,面对着怒气冲冲的父母,碰撞出的是鸡飞狗跳和一地鸡毛的火花。
父母想纠正孩子,孩子想远离父母。最深受其害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自驱力不足,内耗和对学习无兴趣。
有句话说:
谁先着急,谁就输了。
在面对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输的往往是父母。
因为父母很着急,很担心孩子,所以就会受制于孩子,必输无疑。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谁先着急,谁更紧张,谁更在乎学习,谁就失去了博弈的话语权。
父母的确身心疲惫,因为父母总想勤快的纠正孩子,将孩子拉回一条捷径的正确路上来。
可是父母也忘记了,父母过度干预孩子,过度给孩子指路,早就让孩子忘记路该怎么走了!
所以孩子会无限的耍赖和甩锅:
嘴上说要学习,只是敷衍,能拖就拖。光说不练;
被父母催急了,就做个样子,但实际根本没有行动的心劲;
对么激烈对抗,大吵大闹,动不动就锁门,一言不合就甩锅,说难听话;
假装学习,看起来很用功,但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比如一些去图书馆学习的孩子,一天都在玩游戏。
假装听话,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是真心想去学习。
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则:
谁痛苦,谁改变。
如果在学习的路上,痛苦的是孩子,那么孩子自然会改变。
反之,在学习路上,比孩子更痛苦的是家长,那么家长需要自我改变,而不是逼着孩子改变。
家长总以为:只有孩子好,我才会好。
但这样的想法只是异想天开,对于父母来说只有自己先变好,孩子才会变好。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担心,放下自己的勤快想纠正孩子的心,适当偷懒,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多花点时间投资自己,多花点时间滋养自己,多花点时间来释放焦虑,多花点时间让自己松弛下来。
如此,父母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
孩子没有动力改变,只是因为孩子不觉得有多痛苦,日子过得还蛮惬意,孩子自然就任性了。
再加上父母盯得很严,管得很多,包办也很彻底,从来没给过孩子独立和自主的机会,孩子自然也没机会体验更多的人间疾苦。
父母要偷懒一些,也要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让孩子痛苦了,只有允许孩子试错和跳坑,孩子才能去做减轻痛苦的行为,进而才有可能慢慢改变。
孩子之所以爱甩锅,爱逃避,特任性,都是父母太急,太焦虑,太不允许一切的发生。
这样孩子只用对抗父母,而对学习和自我负责与承担,能躲就碰。
把不舒服的体验还给孩子,把问题交还给孩子,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才有真正的独立与负责,才有内驱力的历练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