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是怎么“做”出来的?——制茶常规工艺科普备忘录

 minru 2025-05-08
图片

在各种关于茶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关于制茶工艺的术语名词。

我准备了一份通俗版的工艺名词备忘录,适合茶友们做科普了解,也方便之后查阅回顾。

//

制茶五大常规工艺


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又有哪些工艺是所有茶类都绕不开的?

Part.1
图片
采 摘:从鲜叶开始


01.jpg

采摘是茶叶制作的第一步。它看起来只是“把茶叶摘下来”,但其实非常关键。

采摘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原料以及控制茶叶的等级,比如某些茶对鲜叶原料的要求只能是单芽或者一芽一叶。

一般情况下,高端茶品,用的是传统的手工采摘,而部分大众茶品则会尽量采用机械采摘


Part.2
图片
萎 凋:让叶子软下来


02.jpg

通俗地说,萎凋就是制茶时让茶叶自然失水、变得柔软的一个过程。 

就比如我们在制作白菜馅的饺子或者包子之前,通常要先“杀杀水”,这是为了让本来脆硬的新鲜白菜变得软一些,也不那么容易出水了。这样拌馅、包起来才顺手。 

茶叶的萎凋其实道理一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鲜叶变软,方便后面的揉捻、做形等工艺。 

其次就是在萎凋的过程中,茶叶内部也在“悄悄变化”——比如多酚类、酶类、芳香物质开始慢慢发生转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后面茶的香气、滋味甚至风格。

一般情况下,萎凋的方式都是自然放着,特别情况下会在人为控制的“萎凋室”中进行。


Part.3
图片
杀 青:定格茶叶的“性格”


04.jpg

杀青,是通过高温钝化茶叶内部的酶活性终止它继续发酵的一道工艺。 

它的本质就像炒菜“锁鲜”——高温让酶类暂时“停工”,从而保留茶叶的色泽与部分滋味。

常见的杀青的方式,锅炒(炒青)、蒸汽(蒸青)、烘烤(烘青)。

不同茶类的做法也不同,比如绿茶讲究“杀得快、杀得透”,乌龙茶则可能要“杀得轻”一点,留一些活性给后面发酵用。


Part.4
图片
揉 捻:定格茶叶的“性格”


图片

揉捻,简单来说,就是把萎凋变软的茶叶搓一搓、揉一揉,把它揉成一定的形状,同时把里面的汁水也揉出来一点。 

就像我们做蔬菜丸子时候,杀水,剁碎……然后揉、搓成团,这样一来,蔬菜之间更容易粘合,丸子才不容易散。

茶叶的揉捻也是一样的,通过揉搓,一方面让茶叶成型(条形、卷曲、球形等等),另一方面把茶叶细胞壁揉破一部分,让里面的汁水稍微渗出来一些。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后续工艺的深入,比如发酵、干燥等过程更容易“进入状态”,也有利于茶叶内部的化学变化继续进行,慢慢发展出更丰富的香气和滋味。


Part.5
图片
干 燥:让茶“定住”最终形态



05.jpg

干燥,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叶烘干,让它不再继续发生变化,并便于储存。干燥茶叶制作工艺中最终的定调收官之作。 

就像制作干货的时候,也要经过烘烤或者风干,把里面的水分去掉,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变质以及可以更好的锁住食材本味。

茶叶的干燥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干燥把多余水分彻底去掉,让茶叶“定型”、可以长时间保存;另一方面,是把香气和滋味“锁进去”,让味道稳定、香气保留。 

干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常见的是轻烘慢焙,直接晒干或者去阴干。 

可以说干燥是所有茶类都需要的一步,是从鲜叶变成茶叶最关键的“最后一步”。


精制整理:给茶做“最后修容”

在茶叶制作的后期,常会有筛分、挑拣、提级、除杂等工序,这些操作主要是为了让成品茶看起来更干净、匀整,等级划分更统一,属于一种“外观上的打理”

并不是每一个厂商或者从业人员会有这些动作。也有很多人把这一步骤列为茶叶的分级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茶叶的分级并不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真正的分级,是从鲜叶采摘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芽头多、嫩度高的鲜叶往往等级更高,后期制成的茶品质也更好;而老叶、粗枝则等级偏低。

这种早期的分级不仅决定了成茶的等级标签,也会影响茶叶的香气、滋味、叶底表现等核心品质。

所以,分级既是工艺的一环,也贯穿了整个茶叶制作流程,是从“原料选材”到“成品整理”的一条主线。

像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这些步骤,基本上属于茶叶制作中的常规工艺,是多数茶类都会经历的基础流程,也可以说是构成大部分茶类的“通用骨架”。

虽然每一类茶的做法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离不开这几个环节,它们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是茶叶从“鲜叶”变成“成茶”的核心支撑。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