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和人体健康的根基

 普却信的人生 2025-05-08 发布于广东

你好,我是徐老师。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对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系统的论述。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脾为“仓廪之官”,主管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厥论》),强调脾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滋养脏腑四肢。

若脾失健运,则出现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状。

2.脾主统血

脾通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出血(如崩漏、紫癜等)。

3.脾主肌肉、四肢

《素问·痿论》言:“脾主身之肌肉”,脾虚则肌肉萎软无力。“清阳实四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阳充足则四肢强健。

二、脾与脏腑、自然的关系

1.脾与胃相表里

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玉版》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协同完成饮食的受纳与运化。

2.脾属土,主长夏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应五行之土,与湿气相应,故长夏(夏秋之交)易发脾病。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和则口能知五味,唇色红润;脾虚则口淡无味,唇色苍白或萎黄。

三、脾的病理特点

1.脾恶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易困脾,导致头身困重、水肿、泄泻等。

2.过思伤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思伤脾”,过度思虑可致气结,引发纳呆、腹胀等症。

3.脾虚生百病

脾虚的典型表现(自检参考):舌边齿痕、舌苔白腻;食欲差、饭后腹胀;大便黏滞或不成形。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可致倦怠、贫血;水湿停滞则生痰饮,为咳喘、肥胖之根源。

四、调养脾的法则

1.饮食有节

忌生冷肥甘,宜甘淡健脾(如小米、山药、茯苓)。《素问·痹论》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忌暴饮暴食:尤其晚餐宜清淡,减轻脾胃负担。
慎用寒凉药物:如长期服用清热药(黄连、黄芩)需配伍健脾药。

2.顺应四时

长夏防湿,可通过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健脾祛湿。

3.调和情志

避免忧思过度,保持心境平和。

4.经典食疗方推荐四神汤(源自《医宗金鉴》,化裁自《内经》理论):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20克,煮粥或炖汤,健脾祛湿。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晨起饮用,温胃散寒。

总结

《黄帝内经》将脾视为气血生化之源和人体健康的根基,其理论为后世“补土派”(李东垣等)奠定了基础。

临床调治脾胃病时,需注重升清降浊、运化湿滞,兼顾饮食、情志与季节变化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