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不渴因其湿,少阴口渴因其寒,厥阴消渴因其火

 东海蓝鲸 2025-05-13

太阴少阴厥阴三境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开宗明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三阴下利之辨,恰似暗夜观星,需明辨天枢、天璇、天玑三星方位。太阴如湿土沉滞,少阴似薪火将熄,厥阴若风木摇荡——三经下利各藏玄机,一字之差便是生死殊途。

太阴不渴因其湿,少阴口渴因其寒,厥阴消渴因其火

第一境·太阴湿土困脾阳

病机直指

《医宗金鉴》云:'太阴湿土,得阳则运。' 脾阳不振,寒湿困阻,如阴云蔽日。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有'自利不渴'之象。此证舌苔必白滑如敷粉,脉象沉缓似春泥陷足。

治法精要

仲景立理中汤为圭臬:干姜破阴回阳如烈日融冰,白术健脾燥湿似疏浚沟渠,人参甘草补中益气若固堤筑坝。清代名医柯韵伯曾言:'太阴虚寒,得理中如久旱逢甘霖。'

第二境·少阴真火将熄

病机直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警示:'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少阴心肾,乃人身真火所寄。阳衰不能蒸腾津液,故虽下利而反渴,犹如釜底抽薪,锅中水沸反干。此证必见四肢厥逆,脉微细如丝。

治法精要

四逆汤堪为救命神方:附子回阳救逆似霹雳破空,干姜温中散寒如炭火添薪,炙甘草调和药性若春风化雨。明代张景岳喻之:'此方如暗夜举火,可照彻三阴之寒。'

第三境·厥阴寒热错杂

寒厥证·龙雷之火潜藏

《伤寒论》揭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寒厥者,阴盛格阳,如地火被封。症见'厥而不渴,下利清谷',恰似《医林改错》所载:'寒极反静,其利如澄澈寒泉。' 舌必淡紫无华,脉沉迟似冬夜更漏。

治法: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取'甚者从之'之意,如开冰解冻,引阳归宅。

热厥证·相火妄动成灾

热利者'下重便脓血',乃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如《温热论》所言:'厥阴风木,挟浊下注。' 症见消渴引饮,肛门灼痛,舌红苔黄燥如焦土,脉弦数似弓张箭发。

治法:白头翁汤清肝解毒,秦皮黄连燥湿止利,如狂风扫雾,还肠道以清明。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谓:'治厥阴热利,当效法白虎清阳明之热。'

辨证三钥·破生死迷局

1. 察渴辨阴阳

《伤寒来苏集》精辟指出:'太阴不渴因其湿,少阴口渴因其寒,厥阴消渴因其火。' 渴与不渴,实为窥探三阴本质之镜。

2. 观利辨寒热

太阴下利如糜粥自流,少阴下利似清水渗地,厥阴寒利若冰雪消融,热利如败絮裹脓。

3. 触诊察真伪

《景岳全书》传诊法:'太阴腹满按之软,少阴脐下悸动应手,厥阴胁下必有痞块。' 三阴虽同见下利,触诊之别判若云泥。

医案点睛·生死一线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曾治一厥阴热利危证:患者日下脓血三十余次,口渴饮冷,目赤如鸠。前医误投理中汤,反增谵语。吴氏断为'肝经毒火下迫',急予白头翁汤加金银花、地榆,一剂血止,三剂病除。此案印证《伤寒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之奥义。

太阴不渴因其湿,少阴口渴因其寒,厥阴消渴因其火

阴阳之道存乎细微

《黄帝内经》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三阴下利之辨,尽显中医'同病异治'之精髓。太阴温中、少阴回阳、厥阴寒热分消之法,恰似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习医者若能参透此中玄机,则如执三阴之枢机,握生死之命门。#中医##伤寒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