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吐衄,也被叫做倒经、逆经,指的是在月经前后或经期,规律性出现吐血或衄血,且月经结束后出血随之停止的病症,临床上以鼻衄较为多见。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热上冲相关。在月经周期中,冲任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随气逆而妄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也。”该病病因病机常见于肝经郁火、肺肾阴虚等情况,临床中肝郁化火,迫使血液妄行引发吐衄最为普遍。《类证治裁》亦有记载:“血出鼻口,此由肝火上迫,不循常道。”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曾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此症,临床收效颇佳,笔者有幸随其侍诊,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汪某,29岁,2018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情绪易波动,常因生活琐事烦闷不乐。诉近3个月内经前1~2天会出现鼻腔出血,出血量稍多,月经结束后出血停止,出血颜色鲜红,月经量少,经期缩短至3~5天。末次月经为9月15日,伴见经前头脑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纳食一般,二便尚调。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月经史:初潮年龄13岁,周期28~30天,经期5~7天,经色暗红无血块,经量正常。 辨证:肝郁化火,迫血妄行。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佐以引血下行。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10g,炒山栀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柴胡10g,茯苓10g,制香附10g,川牛膝10g,茜草10g,白茅根10g,藕节炭10g,甘草6g。5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服用2剂后,鼻腔出血量开始减少,月经来潮但经量少。继续服用3剂,鼻腔出血症状逐渐停止。 10月18日二诊:患者口干口苦症状有所缓解,但头脑胀痛依旧存在。 守原方加菊花10g、薄荷6g(后下),旨在疏肝理气、清利头目。 嘱患者服药1周,同时注意调节情志,做好自我心理疏导,避免过度愤怒或抑郁,并在经前1周来复诊。 11月8日三诊:患者自述情绪较之前平稳,头脑胀痛明显减轻。考虑经期临近,调整处方: 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茯苓10g,制香附10g,茜草10g,白茅根10g,藕节炭10g,甘草6g。7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患者服药1周后,11月15日月经来潮,此时鼻腔仅有少量出血,月经量有所增多。 12月8日四诊:患者诸症逐渐痊愈,无明显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脉弦细。 守上方去茜草10g、白茅根10g、藕节炭10g。7剂,煎服法同上。 继续服用1周。服药后,12月14日月经来潮时,鼻腔未再出血,月经量恢复正常,经期持续6天。鉴于疗效良好,嘱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经周期,病症未再复发。 按 张恩树认为肝在人体先天中占据重要地位,属气有余之脏。若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郁结日久便会化火。肝经火旺时,火性炎上,冲气裹挟肝火上逆,血随气涌,血热灼伤脉络,进而引发吐血、衄血症状。 本案患者情绪急躁易怒,致使肝气不舒,日久郁热化为火气。恰逢经前冲气旺盛,冲气与肝火一同上逆,阳络受热损伤,血从上溢,故而下行经血量减少;肝火扰乱清窍,引发头脑胀痛;肝郁化火导致口干口苦;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数,皆是肝经郁火的表现。 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清除血中伏火,炒山栀可泻火除烦,还能导热下行,二者协同平抑火热。柴胡擅长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疏解。赤芍能凉血清热、散瘀活血;白芍敛阴养血、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主散,白芍主补,一散一收,一泻一补,可增强凉血清热、敛阴养血、散瘀止痛之效。当归活血养血,与白芍、柴胡搭配,可调和血气,让肝气柔和,滋养肝体并助肝发挥功能。茯苓益气健脾,充实脾土以防肝木乘侮,补益脾胃促进营血生成。制香附能疏肝解郁,使气血通畅,气机调达,从而调节月经。川牛膝引血、热下行。茜草、白茅根凉血止血,藕节炭清热抑制血行妄动,化瘀生新,收敛脉络防止血液外溢。生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引血下行之功,药与证合,疗效显著。 二诊时仍沿用原方,是基于患者的主要病机是肝郁化火、迫血妄行,虽然月经已结束,但肝火未完全清解,且伴随症状(如口干口苦、头脑胀痛)仍存在。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提示热象未消,此时若过早转为补血滋阴,可能助长内热,反不利于病情。加菊花、薄荷以清利头目,缓解肝火上扰之头痛。三诊时,患者肝火渐退,即调整方剂,减去牡丹皮、炒山栀等清热药,转向调和气血为主,体现了“动态辨证”的思路。四诊时进一步减去凉血止血药,完全转向巩固疗效,符合“先清后补”的分阶段原则。 本案的治疗过程紧扣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前、行经、经后),结合患者肝郁化火、迫血妄行的核心病机,动态调整方药。经前冲任气血充盛,肝郁化火更甚,火随冲气上逆,灼伤阳络,导致鼻衄、头痛、口苦,此时气血壅滞,血热妄行,故月经量少。治当疏肝清热、引血下行,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侧重泻火凉血。行经阶段气血部分下行,肝火稍减,但热邪未清,血热未完全降泄,仍见少量鼻衄、经量偏少。应继续清热调经,兼顾活血通络,促进经血顺畅排出。经后阶段经血已泄,阴血耗伤,理论上应以养血滋阴为主,但本案患者肝火未彻底清解,若过早补血,可能助热或壅滞气机。待火清血宁后,减去茜草、白茅根等止血药,仅以柴胡、白芍、茯苓、甘草等调和肝脾,巩固疗效。全程兼顾情志,疏肝解郁防复发。(杨晓明 张月瑶 时 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