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号称“诗佛”,在盛唐诗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驾齐驱。即便在李杜名气如日中天的后世,王维在诗坛的历史地位也不容忽视。 在唐代大诗人中,王维与长安的因缘最深。他年少入京,名动长安,除短期贬官出使外,主要在京城为官,先后出任三省要职。长期的京城经历,成就了王维“诗名冠代”的地位。中年之后,王维在从政之余隐居于辋川,优游于山水之间。他笔下的长安,既有大明宫的雄伟壮丽,又有终南山的自然秀美。他的笔端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京华气象”? ![]() 王维一生的仕宦经历大部分在长安,中年之后又长期隐于终南山。要了解王维的文学创作心态,得从长安城与终南山说起。 长安城北枕龙首原,南望终南山。终南山拱卫长安城,为地理上的屏障。 在漫长的岁月里,长安诞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长安文化在唐代进入鼎盛期。 唐代诗人大多数都到过长安,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下最具传奇色彩的逸闻趣事。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山西祁县,十五岁时与弟王缙游历长安,由于才华杰出而成为王公大臣的座上宾,从此与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十七岁在长安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出茅庐,即展露出不凡的才华。十九岁通过京兆府试。 王维登第后,释褐为太乐丞,相当于唐朝官方音乐机构的副长官。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维返京,闲居长安守选。 其后,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作《使至塞上》,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习惯于京城繁华的王维,第一次来到荒凉的塞外,目睹雄壮的大漠风光,受到的视觉震撼与心灵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 公元738年—756年,这是王维生平相对而言最为一帆风顺的时期。 公元738年)王维回长安后,仍官监察御史。其后历任殿中侍御史、左补阙、侍御史、库部郎中、吏部郎中、给事中,这些职衔都是台省要职。 此间近二十年中,王维除短期出使外,宦辙基本未离长安,可谓仕途平顺,稳步升迁。 ![]() 但从开元后期末始,王维深感朝政日非,公元741年知南选归来后即萌生退意,选择隐于终南山。 王维深受长安文化的影响与濡染,他的诗歌也呈现了具体可感的长安文化因素。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变奏曲中,长安文化是雄壮激越的华彩乐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