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付明,山东费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作品刊发于多家杂志报刊及媒体,多篇作品在各类文学比赛获奖,多次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编有散文集《里仁为美》,诗歌集《露珠》。 ![]() ![]() 卖粉皮的人又准时的出现在家门口,奶奶又拖着病腿,一瘸一拐的走出家门,去买她的粉皮。家里不缺粉皮,并且奶奶买的粉皮已经足够多了,快堆成“山”了。但只要卖粉皮的一来,她依然会买上那么一摞。我想卖粉皮的人是猜准了奶奶的心思,所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准时到来。 卖粉皮的人是费城街道潘家疃的,60多岁,黑黄的脸上,布着几条皱纹,说话声音虽大却很温和,说到高兴处会大笑起来,用眉飞色舞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潘家疃在老家的东南方向,有个10多公里的路程。那边有很多家做粉皮的,他们不只是做粉皮,也做粉条,用传统的柴火地锅,纯手工制作,绿色纯天然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粉皮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功夫活,这里的功夫是有2层说法的,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时间,做粉皮既要讲究技术,也要靠的住时间。从选地瓜到磨淀粉,再到调糊、成型,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成型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将淀粉糊放到底部略凸的圆盘内,圆盘再放入锅中的开水上面,用手迅速拨动旋转,让淀粉糊由盘底中心均匀的向四周摊开,等到基本成型后,把圆盘拿出来,放到清水中,冷却后捞出,放到晾晒架上,阳光照射和自然风干,让粉皮更是充满了自然的味道。这样的流程,一个人去做的话,会有些累,两个人去做的话,又有些浪费,所以这做粉皮啊,还真是个功夫活。 老家的粉皮多以地瓜粉皮为主,相比于大米粉皮,绿豆粉皮,我觉得这地瓜粉皮既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也有着淡淡的乡愁味道。记得以前过年时,走在路上打招呼,人家不问杀了多少鸡,买了多少肉,会问买了多少粉皮,仿佛没买粉皮就不像过年,只有买了粉皮才算过年。现如今,这粉皮不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特产礼品,出门远行或是走亲访友,捎上一些粉皮,乡情和亲情更加浓厚,在外的人们看到这地瓜粉皮,也该会怀念故乡,泪流两行吧。 卖粉皮的人,每次来到我们这条街,那是要热闹上好一阵儿的,大伙在一起说说笑笑,谈天说地,好像这卖粉皮的人也已成了我们村里的人一样。确实,她也对我们村里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她知道,奶奶虽然爱买粉皮,但很少吃粉皮,买的粉皮是给在外打工的孩子们留着或者捎去。“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张薄薄的粉皮,承载了一位老母亲对孩子们的牵挂,倾注了一位老母亲对孩子们无尽的爱。 如此看来,卖粉皮的人是个勤劳且善良的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