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骖鸾鹤而下

 柳谙花茗 2025-05-13
       曾刊登题目为《吴熙载的小精品集合》。有留言说《鹤蘆》作品正在他手里,准备春拍。紧接着,又有留言说:“只有三幅作品是真迹。”指出这幅《鹤蘆》是赝品。 随之,前面那个留言要“春拍”鹤蘆的朋友,把自己的留言删除了。如今已是夏天,不知道“春拍”结束了没有。

       而我也很想知道,那样东西究竟是不是赝品。

     
      如今 攒了几张邓石如先生的作品,一边临摹,一边以飨读者。

     🩶🩶🩶🩶🩶🩶🩶🩶🩶🩶🩶🩶🩶🩶🩶🩶🩶🩶

       邓石如是可“斯”滑,可“冰”种,可“隶”变……总之没有技术是他没涉及过的。

三十几岁时候的签名是草书的“邓琰”


      这张《克念直持》可以看出邓学习李斯的功底。

这是五十七岁后的作品

      上面的这两张作品图片,从公众号“汲古碑贴”取。

       邓石如生在乾隆年间,相较扬州八怪,逢他们离世时,邓才出世。而《野鹤巢边》这幅条幅,论书写感,应是嘉庆年间作品。

释文: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高116.7厘米,宽34.5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梅氏书斋的八年里,他每日“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临摹秦汉金石碑帖千余种,手写笔记三十余卷。为锤炼腕力,将毛笔悬于房梁,凌空运笔,终成“腕底千斤”的绝技。这段苦修为他奠定了深厚的金石学基础,也铸就了他日后颠覆传统的底气

        “有铁石梅花之气概”十六个字,笔力遒劲,线条刚健有力,仿佛铁石铸就,

释文:有铁石梅花之气概,兼山川香草之风流。

款识:书赠春田高士,完白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字颜伯、邓氏完白、凤桥麟坂旧茅庐


       这种力量感不仅体现在笔画的粗细、转折上,渗透在每一笔一划所透露出的坚韧与不屈。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后比喻隐逸生活,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释文: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子姓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对这幅作品写在麻纸上,提拔丰富,文字内容貌似是《宋武帝与臧焘敕》。但字的顺序又不一致。这幅并没有款署时间,猜测应该是1800年后的作品。非常可惜的是邓石如只有六十二年生命,在他的三十,四十,五十……这三个十年阶段,书写风格也是非常鲜明。

      “有作用者”和《八阔册》很类似的用笔。这二十个字摘自《格言联璧·存养类》。

释文: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受用者,才情决然不露。
款识:子贞二兄属书。顽伯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 顽伯 家在四灵山水间    

注意这幅作品的钤印:印章“家在四灵山水间”,何谓“四灵”?在古代典籍中是指麟、凤、龟、龙,在传统文化中也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邓石如没有解释他说的四灵是哪个体系,不过邓石如老家(安徽安庆)周边的山水涵盖了两个体系的四灵,南依大龙山、东有凤凰河,西有白麟山,北有赤龟山,故称四灵山水。 

邓石如选择居住在这样一个被古老屋舍环绕,四周山峦起伏,高低错落的环境中,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三百株老梅树。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这些老梅树便竞相绽放,万朵梅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款识:近居古屋,环山高下,老梅三百树,春时万花齐放,月下对玩之。嘉庆五年秋七月中浣,书高舍人小品文字,顽白邓石如书于云阳官舍。
印鉴:邓氏完白、石如
鉴藏印:登瀛居士

        这二十四个字——“近居古屋,环山高下,老梅三百树,春时万花齐放,月下对玩之”,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画卷。这也是邓五十七岁佳作。

        嘉庆五年,正值邓石如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他以篆书题写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诗意描绘,也蕴含了他对自然、生活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尤为令人向往的是,在皎洁的月光下,邓石如独自或与友人一同赏梅,品味这份静谧与美好,此情此景,无疑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邓石如篆书《周易彖辞立轴》

尺寸:115.1 厘米 x 42.6厘米

释文:柔以旹升, 顨而順,剛中而譍,是以大亯;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周易彖辭 古皖鄧琰篆書

注:“旹”,同“時”;“ 譍”,同“應”;亯,同“享”

     “用我法“是邓石如自镌印章中的一枚,表现出邓石如对自我的肯定与自信。从这件作品来看,并不像邓石如所说的真正的“用我法”,而是庚续了“李阳冰法”。

      邓石如在他三十二岁那年,游历至寿州时,有幸认识了书家梁巘,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清史稿》记载,邓石如在年轻时因家境贫寒,且孤苦无依。当梁巘看到邓石如的篆书作品时,不禁被其浑厚与遒劲所震撼。

     梁巘,其书法深受李邕影响,与梁同书并称为“南北二梁”,在清代书坛享有盛誉。梁巘认为邓石如的篆书,在古法上尚有欠缺,但对其才华与潜力却是非常认可的。梁巘把邓石如介绍在梅家客居,邓石如接触了大量的精品书作,其书法之路,由此拓开。

       邓石如出身贫寒之家,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

    🤍🤍🤍🤍🤍🤍🤍听香折扇作品🤍🤍🤍🤍🤍🤍🤍

端午节快到了,接受折扇定制❤️
     “万绿荫中”是邓石如非常著名的《八阔册》里的一段节选,这个作品被嘉德拍卖的时候,名字叫《朱韩山座右铭》。

钤印: 邓石如字顽伯、完白山人、凤桥麟坂旧茅庐

题识: 顽伯邓石如。

释文: 万绿荫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此作品为邓石如五十七岁时所书,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篆书技法,形成了“以隶笔作篆”的独特风格。这种技法上的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既保留了篆书的古朴韵味,又增添了隶书的灵动之感,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

但现存于无锡博物馆的《八阔册》属于无年款,但是从书写风格来看乃中晚期作品,瑰丽圆劲洒脱自如。

袁听香临邓石如《八阔册》❤️


     《六朝镜铭》就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该作品三十二个字篆书书写,纸本立轴,纵105厘米,横45厘米,曾于2011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市场表现七十一万元。

款识:六朝镜铭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白)、顽伯(白)、完白山人(白)
释文:绝照览心,圆辉瞩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见。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

        这些都是晚年的巅峰之作。就像冬日梅花,即便环境再恶劣,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气概。

      另一个款署为:“归求草堂严氏所藏六朝镜铭。为星斋八兄书之,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是隶书轴。藏于上海朵云轩。

      下面是两个同样内容的篆书,一个竖条幅,一个横的,估计也是相差四年的两件作品。

篆书《龙虎山铭》
释文:龙虎之山,灵气之通。紫芝瑶草,纷然而罗。生闻有古神人者,(遇)月明之夜,每骖鸾鹤而下。

       竖版的“龙虎灵秀,神人月夜骖鸾鹤”写于1800年。这时候他57岁。

      试问热爱篆书的人们,是不是都想书写出一个“神人乘鹤”的明月夜?1804年,他又写了横版。
识文:龙虎之山,灵气之通,紫芝瑶竹,纷然而罗生。闻有古神人者,月明之夜,每骖鸾鹤而下。

款识:嘉庆甲子九秋,彭城寓中,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也许很多人看见这些,大多是五十七岁到六十二岁时的作品,很想知道邓石如四十岁在写什么……上海博物馆藏的五十六个字,应该是你们所期盼的早年作品。

释文:帝堯陶唐氏,首闡執中之言,後世道學淵源之本。帝舜有虞氏,申明精一執中之旨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又發堯所未發也。邓琰。

其实,区区六十二年的生命,分不清楚什么是晚年,什么是早年,但是和袁克文比,他多了二十年,和吴昌硕比,他少了二十年。

帝尧陶唐氏首先阐述了“执中”的言论,这是后世道学思想的渊源之本。帝舜有虞氏则进一步申明了“精一执中”的旨意,他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微妙难明的。只有精诚专一,才能正确地坚持中庸之道。”

这件篆书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艺术价值极高。笔法精湛,线条浑雄苍茫,紧涩厚重,已臻化境。他善于运用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凝练劲挺,圆健美观。篆书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他注重字与字之间的气脉贯通,连中有断,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用墨上也极为讲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这使得此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富有韵味。
不仅展现了书法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传递了古代圣王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的治国理念与思想贡献。

        邓石如三十几岁的作品,他有力气的时候,不会把时间用在这些小作品上,都努力攒了精神去写篆书的六条屏,四条屏了。随着年纪增长,书道越来越老辣。

       另一件知名的作品是六条屏“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每条高一百九十厘米,宽四十六点三厘米,界有乌丝栏格,原为陈酿龙先生家藏,后流入日本国。这件隶书是书家晚年之代表作,书于嘉庆十年端午节。

      同年还有一幅《平风变律》,是邓石如在62岁时的作品。
释文:平风变律,击石来仪,先齐七政,更服三危,朱干独舞,玉戚空麾,南风一曲,拱己无为。

        北周庾信诗确实是所有书家的最爱。

     邓石如酒后曾放言:“何处让冰斯!”

       下面是邓石如四十多岁书写的。

释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者:此谓何器?对曰:此盖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迺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于戏!夫物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则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颐斋大人属书。邓琰。

       说中国的画家通常以“儒释道”精神为自己的精神所属,邓石如一定最痴迷热爱道家,也绝不疏淡儒家文化。但是对于佛家,也许他不会像弘一法师或者张大千那样近缘。但他的《心经》依旧被各路书家广为传唱。

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易谦辞,邓石如三十八岁时写的样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