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溃疡性结肠炎在不同阶段,症状不同,病情各异,但总离不开气机升降失调,具体表现为脾肾之阳气虚弱,当升不升;湿热之浊气汇聚,当降不降。溃疡性结肠炎的本质乃本虚标实之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则是一个正气渐虚、邪气日盛的动态变化过程。
《景岳全书》云:“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医宗必读》亦言:“痢之为证,多本脾肾。”认为禀赋不足、脾肾虚弱乃本病发生之根。
素体禀赋虚弱之人,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日久等因素损及脾胃气机,脾胃升降失序,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腹痛;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则见腹部坠胀、腹泻频频;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见食少纳差、腹胀肠鸣。溃疡性结肠炎初起常以轻度腹痛、腹胀、腹泻等脾气虚弱症状为主。气虚日久,伤及阳气,脾阳渐虚,临证常见泻利加重,伴有完谷不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等脾阳不足的表现。脾病日久,下必及肾,肾阳衰微,寒从中生,则见腹部怕冷,受寒加重,下利清谷,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均为脾肾阳虚之象。此即由脾气虚,渐至脾阳虚,终至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
湿邪热毒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理因素。《证治汇补》云:“肠澼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致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或因外湿入里,或因脾失健运,津液输布失常,水液停聚,湿浊内生,留滞中焦,初起可见大便稀溏,夹有少量黏液脓血,肠鸣辘辘,腹痛,里急后重;湿邪内停日久,郁而化热,湿蒸热壅,蕴于肠道,与气滞、血瘀搏结,肉腐成脓,则有下痢黏液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坠感;湿热久羁,化火化毒,则见下痢无度,多量黏液脓血便,甚至下鲜血,伴发热、腹痛明显等。此外,湿热俱盛,蒸腾上下,亦可以解释溃疡性结肠炎常合并的一些肠外表现。湿热流注于肢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出现强直性脊柱炎;湿热浸淫肌肤,可见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出现反复性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湿热上熏头目,可导致巩膜外层炎等眼部病变。此即由湿邪内生,渐至湿热偏盛,终至湿热酿毒的演变过程。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禀赋虚弱、正气亏虚之人,先天或后天一方不足,从脾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尤为重要。《景岳全书》云:“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初起即有脾气不足、阳气下陷,因此临证时重用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助渗湿止泻,此即“虚者补之”;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阳虚明显或者进入缓解期,有下利清稀、腹部怕凉等脾肾阳虚症状,重用炮姜、补骨脂、附子以温运脾肾、益气回阳,此即“寒者温之”;泻注日久,幽门滑脱,少佐补骨脂、肉豆蔻、罂粟壳温肾涩肠止泻,此即“滑者涩之”;本有清气下陷,又过用补气温涩,则气滞中焦,亦碍升降,故需少佐升麻、柴胡等风药,鼓舞中气,升举清阳,此即“下者举之”。
西医认为本病多与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有关,故多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消除炎症。中医认为炎症多因于湿热,肠道湿热则泻痢无度,清热化湿实为本病的治标之法,能够快速缓解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舌红苔黄腻的患者,加大苦参、黄连、白头翁等苦寒燥湿之品的剂量,此即“热者清之”;湿性缠绵,故少佐枳实、槟榔等下气消积之品,通腑导滞,此即“通因通用”。北方人多嗜食肥甘厚味,肠中湿热与饮食积滞常合而为病,据证加入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等消食导滞之品,疗效更佳。
本方是在《伤寒论》乌梅丸基础上加减而成,药物组成包括乌梅、黄连、黄柏、细辛、花椒、炮姜、桂枝、制附片、木香、苦参、青黛、三七、地榆炭、白头翁、秦皮、炙甘草等。方中乌梅酸涩敛肠,《药性赋》称其“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白头翁清热止痢,青黛清热解毒,黄连、黄柏清利中下二焦湿热,秦皮、苦参燥湿收涩,以此六味清热燥湿,涩肠通腑;桂枝、细辛温经解表,炮姜、川椒温中散寒,附子温肾助阳,以此五味温补一身上下内外,升阳助火;木香、三七、地榆炭合用以行气散瘀,气血同调;炙甘草,补中益气。诸药相合,温清并用以兼顾标本,酸辛相伍以平衡阴阳,共奏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之效。
病本在肠,视标本缓急、脏腑偏重,灵活加减药味。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肝脾不和,加陈皮、炒白术、炒白芍、防风以疏肝健脾、胜湿止泻;腹痛绵绵、受寒加重者,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补骨脂以温阳散寒、补火升清;腹痛明显、夜间加重者,瘀血阻络,加蒲黄、五灵脂、血竭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肛门灼热、下利黏液脓血者,湿热较重,加马齿苋、薏苡仁、败酱草、大血藤以清热解毒、化湿降浊;脓血增多或伴鲜血者,肠生痈疡,加槐花炭、白及、珍珠粉凉血止血、生肌敛疮;出血较多、神疲乏力者,气血两虚,加党参、黄芪、阿胶、生地黄益气补血。
张某,女,34岁,2018年11月20日初诊。
腹泻黏液脓血便3年。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于当地医院查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复发型,活动期),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1g日4次,联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反复发作,控制不佳。刻下症见:大便每日3~5次,稀溏,有黏液脓血,腹部怕凉,时有腹痛、里急后重感,肛门灼热不明显,四肢冰凉,全身对冷敏感,纳眠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辅助检查:便常规+隐血:(+)。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久痢(升降失调,寒热错杂)。
予新乌梅丸加味。
处方:乌梅30g,白头翁15g,黄连6g, 炮姜10g, 附子10g, 川椒10g, 细辛3g, 黄柏10g, 秦皮10g, 苦参15g, 青黛6g, 三七6g, 木香6g, 地榆炭30g, 炙甘草6g, 肉桂10g, 白术30g, 白芍30g, 徐长卿15g, 砂仁3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大便次数有所减少,每日2次,成形,黏液脓血较前明显减少,腹痛缓解,里急后重感消失,纳眠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守上方加炒薏苡仁15g、炒蒲黄10g,共21剂,煎服方法同前。
大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无黏液脓血,腹部怕凉,腹痛、里急后重感基本消失,手脚转温,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守上方,去炒薏苡仁、炒蒲黄,加威灵仙15g、延胡索10g,川椒增至15g,共28剂,煎服方法同前。半年后复查肠镜,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随访至今,病情未再反复。
本案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3年,久病伤阳,脾阳不足,运化失司,酿生湿热,下聚大肠,灼伤肠络,故可见黏液脓血便;湿热内生,浊气不降,故可见腹痛、里急后重感;脾阳不足日久导致肾阳亏虚,脾肾阳气不足,清气不升,故可见腹泻;温煦失司,故可见腹部怕冷、手脚冰凉,全身对冷敏感,这也是与清肠温中方辨证的重要鉴别点。结合舌脉,考虑本病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寒大于热)证,给予新乌梅丸以清利湿热、健脾益肾。患者全身怕冷、腹痛腹泻,下焦虚寒明显,故原方去走表之桂枝,加肉桂引火归原;湿重于热,加徐长卿、秦皮、砂仁化湿止泻;兼顾气滞,加白术、白芍健脾疏肝理气。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阴阳调达,标本同治。二诊时,热象已不明显,湿、瘀留恋,难以速愈,故加炒薏苡仁利水渗湿,炒蒲黄止痛化瘀。三诊时,以威灵仙易炒薏苡仁以增强祛风除湿之力,延胡索易蒲黄以活血化瘀,同时,重用川椒以温中健脾,其后病情逐渐趋向稳定,继续健脾补肾、温阳升清以善后。
更多脾胃病验方治则,尽在《太极升降论治疗脾胃病》。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书
中医学历来重视脾胃,强调脾胃调养在治病、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作者师从中医名家董建华院士,在传承其治疗脾胃病的主要学术思想“通降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出“太极升降论”,将周易太极思维与中医升降理论相融合,构建了脾胃病辨治思维体系。
本书共六章内容。第一章概括了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以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及其历史演变。第二章总结了董建华院士以“通降论”“气血论”“心身论”为核心的脾胃病学术思想。第三章论述了太极升降论学术思想的形成,阐述《周易》与中医、升降论理论源流、中医经典中的调节脾胃升降理论以及太极升降论的核心内涵。第四章结合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详尽论述了太极升降论在不同脾胃疾病中的具体应用,深入探讨每种疾病的升降病机以及治疗要点。第五章是脾胃病药论,结合著者临床经验与体会,对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对药、角药和串药进行阐述。第六章是临证心法,较详细论述了“调脾十四法”“调肝十六法”“调胆七法”“调心九法”论治脾胃病,是太极升降论在临床应用的延伸与佐证。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来自: 谷山居士 > 《方剂应用》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享一个百年秘方,临床...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享一个百年秘方,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享一个百年秘方,临床效果显著。前段时间线上看诊了一位女性患者,50...
攻克顽疾:溃疡性结肠炎医案3则
攻克顽疾:溃疡性结肠炎医案3则。溃疡性结肠炎(UC)属中医的“久泻”“久痢”“肠风”“脏毒”等范畴。曾在苏州、南京各家医院诊治,确...
韦绪性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其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以湿热内蕴,标实为主,久则伤及脾肾,累及阴阳,由实转虚,又因虚致实,从而形成了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证属脾肾阳虚,湿热留恋,湿重于热,肠道气...
大瘕泄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王行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大瘕泄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王行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如何治疗?(老中医70年经验无偿公开)
主证为腹泻伴黏液或脓血便,有似痢非痢,似泻非泻之说,有轻度里急后重腹痛或无里急后重者,亦有久泻黏液无脓血者。【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时溏时泄、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
国医大师李佃贵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分享
对于见脓血便多,李佃贵认为此乃浊毒入血入络,肠络脂膜受损,和血同时不忘化瘀通络,临证选用地榆、丹皮、墨旱莲凉血止血敛疮;若黏膜紫暗,有颗粒状增生,肠腔狭窄或纤维化,乃浊毒蕴结肠腑,阻滞气...
从浊毒论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从浊毒论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2CUC浊毒证浊毒证即是指浊毒侵犯机体而出现一系列浊毒内蕴的病证。CUC发作期主要病机为浊毒壅盛...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气郁日久化热、化毒,浊毒互结于肠道,阻滞肠道气机而致腹痛,湿浊下注而致泄泻,浊毒内蕴肠道致肠道肉腐化脓而见痢下赤白黏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临床可见腹痛、腹泻、便...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