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间,兖州博物馆地下一层碑刻馆正式开馆,主要展示馆内收藏的珍贵碑刻石刻,很多藏品过去只是文献上熟知,如今却能一目真容,好机会怎么能错过。 ![]() 入口在博物馆东边,由于门口没啥醒目标志,不注意的可能找不到,因为展品只是一些碑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得比较枯燥无味,跟一楼二楼展厅相比,这里简直是门可罗雀。 ![]() 这是金口坝原来的镇水兽,雌雄一对,上游为雄,下游为雌,作趴卧状。其背脊饰凸起串珠纹,狮尾,龙首双角,圆目怒睁,宽嘴露齿,有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气。按,(baxia),《词典》释义为:“怪兽名。传说为龙九子之一。旧时多刻于桥柱上。”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外集·龙生九子》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六曰趴xia,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 原本以为金口坝的镇水兽是古董,如今才知道,现在的镇水兽是根据原来的复刻的,博物馆里的这两尊,一雄一雌,才是老东西。 ![]() 清代的石狮一对,雕工精美,只是由于石材原因,风化的比较严重。 ![]() 老虎和柏树。因此,古人在陵墓前摆放石虎,希望它们能够保护死者的肉体不被这些鬼怪骚扰。 ![]() 元代的石羊,出土于颜店镇仁里村西。石羊昂首,作跪卧状。为陵墓前神道安设的石像生,一般成对摆放。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起源于何时,迄今无定论。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像生实物资料为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石像生主要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 ![]() 陵墓前神道安设的石像生,文官捧笏板,武官持宝剑。按翁仲为秦始皇的爱将,姓阮名翁仲。据说他身高一丈三尺,天生神力,令其守临洮,大败匈奴而英勇献身。他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像,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于秦代。 ![]() 麒麟夹柱石 原清代充州府署旧址出土(今白衣堂小学院内)通高186厘米,麒麟身饰鳞纹,昂首,两眼圆睁,有双耳,双角,宽而长的狮形尾,牛蹄形足,踞坐于须弥基座上。柱石使用时前后夹住坊柱(或单个倚在坊柱上)起固定作用,同时兼具装饰功能。按,麒麟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雄性为麒,雌性为麟,或合而简称为麒麟,是祥瑞的象征,且能吐玉书。 ![]() “鲁门有豸”碑 民国七年(1918年)原立于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神路街神桥北侧。高280厘米,宽88厘米,厚29厘米。为时任充州镇守使唐天禧德政碑。按,碑文“鲁门有豸”中的“豸”字,应为獬豸,是传说中能辨曲直,触邪佞的神兽,用以喻唐天禧之德。唐天禧,北洋军阀时任兖州镇守使,1918年1月起任职,1920年因所部发生兵变而被革职。 ![]() “威宣阃外”碑 民国七年(1918年)原立于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神路街神桥北侧。高280厘米,宽92厘米,厚30厘米。为时任充州镇守使施从滨德政碑。按,施从滨,字好善,号汉亭,安徽桐城人,北洋政府时军阀,于1915年7月起任兖州镇守使,兼第一混成旅旅长。据《济宁军事志》记,当时的兖州镇守使,其下属有步兵一团、二团、混成团、旅直山炮连、陆炮连、骑兵营、辎重连、工兵排等建制,其部队分驻于兖州、曲阜、济宁、沂水、滕县、峄县、枣庄、临沂等地。该碑中间所“威宣阃外”之阃字,本义为门槛,又指郭门、国门。《史记·冯唐传》有“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此处即用此典,与施之将军身份正合”。 ![]() 光绪二十三年的节孝碑,每块节孝碑背后,都是旧社会女人苦难的一生。 ![]() “节比松筠”碑 落款时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酒仙桥街道征集。因碑额所刻“圣旨”二字,可知该碑是由地方政府逐级向上申报,最后经皇帝审定才树立的。而“节比松筠”之“松筠”二字,则指松和竹,松竹皆岁寒不凋,因用以比喻节操坚贞。碑文书者王景禧(1867年-1932年),字燕泉,号石荪,滋阳县(今充州)人,祖籍费县。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次年中恩科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翰林院编修,民国11年(1919年)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其在金石、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著作有《知吾所好斋金石文字考》、《汉瓦当文字考》、《园墨册》、《园诗录》、《宫井词》等。 ![]() 重修神桥碑 清光绪四年(1878年)原立于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神路街神桥北侧。神桥始建于为明代,明末清初称“赞政桥”,后因天仙庙神路街通过这里,此桥为神路通道,故改称“神桥”。康熙十一年版《滋阳县志·桥梁》载:“赞政桥,在东郭外。”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建置志·桥梁》亦载。神桥现为济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慈禧太后书“寿”字刻石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96厘米,宽114厘米,厚18厘米。刻石中间正书一大“寿”字,右侧正书“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崇熙皇太后御笔”。而所谓御笔,其实不太可能是慈禧手书,而是由臣工所代笔。慈禧赏赐王公大臣的书画很多据记载,清宫中专为她代笔作画者有缪嘉蕙等,作书者则有姚宝生等。 ![]() 这个是重修兖州郡城记,是一块光绪十年维修郡城工程的记事碑。 ![]() 魁星碑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立于新驿镇东顿村遗址,高179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圆首,上部横列篆书“天开文运”四字,中部为鬼头状“鬼”字与北斗七星组成的一巨大“魁”字,下部为《魁赞》,文曰: 魁赞 维北有斗,光列七星。同旋帝座,独占魁名。 方应璇玑,斜转玉衡。勒图金石,取象文明。 城唱竦峙,地德锺灵,伫看多士,奋迹云程。 按,魁星俗称文曲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系传说中司文章之神。古代科举取士,其首名称“魁”,士人遂供奉魁星,以析功名。 ![]() 杜甫画像刻石 清顺治十七年(1657)滋阳知县赵惠芽在少陵台上建起了八角亭,内竖石碑一通,中刻杜甫坐像,旁篆书“杜公遗像”,上端刻杜甫《登兖州城楼》诗后署“上谷赵惠芽”,下端刻赵惠芽前任知县严翼玉草书《登少陵台怀杜子美》诗: “偶尔趋庭过儿东,南楼词藻古来雄。 青徐海岱全犹昔,鲁殿秦碑半未同。 台以君名留岁岁,石残荒草乱蓬蓬。 秋声随我登台畔,挽念遗翎验远鸿。” ![]() 重兴东鲁书院记碑 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今充州公安局院内少陵台下。碑文主要记述重兴东鲁书院之事。文云书院“当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渐就圮毁,赖祥符王观察春原捐廉重修,因得不废”。其后于“咸丰末(1861年)兵兴以来,军书旁午,师生解散,废讲舍为传舍,弦诵之声阒如也”,即书院已停办。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始又重兴。碑文撰者刘德华,字乐堂,滋阳人,咸丰九年举人,大挑得教谕,《滋阳县志·文学》有传。书丹者袁汝烯,字熙廷,滋阳人,同治三年举人,任日照教谕。 ![]() 澹台灭明墓碑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原在兴隆庄街道办事处澹台墓村。圆首,碑正中正书“先贤澹台灭明之墓”8个大字。按,澹台灭明,复姓澹合,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祀孔子,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金乡伯。其墓地,据考证共有三处: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兖州所立之墓则亦应为衣冠冢。 ![]() 吕祖画像碑 明二级文物,据说原在兖州城东三河村柿仙堂内。碑上线刻吕祖画像,其上有行草书像赞。按,吕祖,名岩,字洞宾。作为道教的重要神祗,宋代时封其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因他曾发誓要先度尽天下众生才愿升仙,因此深受民间百姓景仰。农历四月十四日为昌祖圣诞。按,关于柿仙堂,《滋阳县志杂记柿仙门》云:“明滋阳王寝疾,梦一道人啖以红柿而甘。旦,令人觅之。郡城东门外遇道人,如所梦持一柿求售。时春暮矣,芳鲜类初摘者。询其价,须五十金,且日:“但持去,勿靳也。”王食之,病良已。如数酬以金,道人不受。遂入门去,忽不见。乃题其门曰'柿仙门’,并于其地建吕祖祠,至今香火不绝。 ![]() ![]() ![]()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国家二级文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原立于新驿镇店子街村北田地中高236厘米,宽80厘米,厚14厘米,碑头已佚。碑上端横镌“普济碑”四个大字;其下为一佛二菩萨造像龛,龛的两侧及正文以外刻满了功德人的题名。文中所云一众信士布施建桥及“普济”“清化河”等之名为了解充州古代佛教发展和地方地名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清光绪二十四年《滋阳县志)卷六《古迹志·金石》亦载有此碑。 ![]() 菩萨造像龛上的三尊菩萨造像头部缺失,应该是毁于某次灭佛运动。 (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