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叶刀重大报告《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读后感:4亿老人健康警报拉响,一场关乎每个人幸福未来的保卫战

 老王abcd 2025-05-14
图片
01
在最近的几天里,我阅读了一份于202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由北京大学与《柳叶刀》杂志历经四年时间联合编撰的,名为《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北京大学 - 柳叶刀重大报告》。
报告从目前面临快速人口老龄化大背景开始,详细讲解了政府应对老龄化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国家战略。再通过详尽的专业数据和调研数据介绍了目前中国老年健康的现状,即中国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且呈共病特征传染病仍构成威胁,也向我们分析了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例如认知损害等影响因素,明确的阐述了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如发达国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和性别差距等。

这份报告内容很多,数据也非常详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老龄化中国图景,同时,为我们讲述了目前中国医疗照护政策进展与困境,肯定了老年医疗照护政策有进展,如慢病管理等,但也指出了长护险和医养结合面临困境。最后,报告为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参考。

02

当八零九零后还在为房贷、育儿焦虑时,“银发浪潮”来不及和我们打招呼便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4亿老年人健康警报已经拉响,一场关乎我们每个家庭幸福未来的保卫战也正在逼近——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滑向深度老龄化深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完这篇报告呈现的内容,会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我们常说的除了国家政策所提供的基础保障外,今天我们每个人为未来做的所有准备,包括健康的身体疾病风险转移方案充裕的经济储备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三五老友的社交圈子,都决定了你我未来老年生活的幸福感与尊严感。

所以今天想把报告中触动到我的一些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如何让中国的老年人过上更健康、更有尊严、更幸福老年的生活。

03

先说一下我看完报告后的整体认识:报告所揭示的现实情况远比我想象中更加严峻——人口坍塌式衰老、慢性病肆虐导致的疾病谱颠覆性转变、传统家庭照护体系崩塌、医疗服务困境与资源断层……这场深度老龄化挑战,正在无声无息的冲击我们每个人的晚年幸福。

一、触目惊心的老龄化现实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的人口数据,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超3.1亿了,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也超过了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老龄化水平正不断加深,形势严峻。根据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这些仅是人口统计上的数据呈现,更为严峻的事实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坍塌式衰老导致养老压力成倍增加

2021年,中国有14.2%的人口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21年内翻了一番,即从7%上升到14%。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国家,如美国,这一比例用了大约半个世纪才翻了一番。

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达到3.95亿,相当于美国现有人口的1.2倍,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数量将达到1.35亿,超过日本目前的人口总量。

可见,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经济与社会挑战对中国而言可能比其他国家更大。未来老龄抚养比(定义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与20-64岁人口的数量之比)预计将增长两倍以上,从2019年的0.18增至2050年的0.55,也就是说2019年5个年轻人抚养1个老人,到2050年将变成2个人抚养1个老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2050年,八零九零后正值退休期间,那时我们还有人为我们缴纳养老金吗,还有人为我们养老吗?

当然,中国家庭历来有照顾年迈父母和其他亲属的传统,但过去40年生育率的下降对维系该传统带来了压力。在农村和小城镇,家庭提供长期照料的能力因劳动年龄人口外出打工而进一步削弱,以后小孩子不啃老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第二、慢性病肆虐导致的疾病谱颠覆性转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已经从以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疾病为主。

传染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性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74.1%,而慢性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只下降了35.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癌症和慢性阻塞性疾病在内的最常见慢性疾病已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些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照护带来巨大挑战。

2007年,中国有2.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到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9亿。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因这些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0%以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在城市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3.5%,在农村地区该比例更高,达 45.9%。

另外中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这些常见和高发的慢性疾病,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例如,糖尿病60岁以上患病率27.8%,农村增速是城市2倍。

而在传染性疾病方面,报告强调了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的威胁。

在中国,6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新冠发病率是60岁以下成年人的2倍。50岁以下成年人的病死率低于1%,50-59岁为3.1%,60-69岁为8.2%,70-79岁为18.5%,80岁及以上为32.1%。

此外,报告特别提到了老年人艾滋病的感染情况。

按照全球标准,虽然中国的艾滋病患病率非常低,不到0.1%,但艾滋病毒传播方式已从以注射吸毒为主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而且在过去十年中,通过异性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数量大幅增加。老年人中新诊出的艾滋病毒病例数从2010年的5946例增加到2018年的 31541例。新诊出的老年异性恋男性艾滋病毒感染者占总感染者的比例从2010年的7.4%增加到2018年的16.5%。

除了这些,报告中还有我们日常中关注非常少的疾病也做了翔实的数据分析,真的平时我们都忽略了。

例如:抑郁症与老年人慢性疼痛正相关,由于害怕摔倒,害怕无力支付生活费和药物,害怕受到侵害,害怕依赖他人、独居和被家人遗弃,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通常伴有焦虑症。在最坏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 1999年,中国人的自杀率是全球最低的,每10万人中有5.29个人自杀;然而,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在世界上排名第三

再比如:肌少症和衰弱症、自诉疼痛、摔倒和骨折、牙齿健康等,这些我们平时忽略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疾病,其实都离老年人很近。在我们的观念里,“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很有可能就是肌少症和衰弱症的一种。

第三、传统照护体系崩塌导致家庭纽带断裂的危机

在需要照料的受访老人中,只有1.5%的老人的照料需求完全通过市场化的照料服务(雇佣保姆或者住在养老院等机构)得到满足,子女包括其配偶,仍然是照料老人的主体(58.5%)。由配偶照料的老人比例(58.1%)略低于由子女照料的老人比例。

但过去四十年里,中国人口结构经历了快速转型。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发现,受访老人的健在子女数量显著下降,而且越年轻的父母孩子数量越少

  • 处于80-84岁的老年人平均孩子数量为4.0个

  • 处于70-74岁的老年人平均孩子数量仅为3.5个

  • 处于60-64岁的老年人平均孩子数量仅为2.8个

  • 处于60-64岁的老年人仅有一个孩子的老人占11%

未来,老年人拥有的孩子数量会不断下降,同时,城镇化加速年轻人进城务工,与父母异地居住的比例从2011年的48%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57%,这说明留守的“空巢老人”将会越来越多,传统照护体系受到严峻的挑战。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20年专项调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人中,至少一种日常生活活动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帮助的老人占17.8%。在需要帮助的老人中,11%的老人无人照料

由无人照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相比于获得长期照料服务的老人,无人照料的老人生活质量更低 ,心理压力更大,住院及二次住院次数更多,而且死亡率更高。

不过,照料的质量对于需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尤为重要。照护对照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身体和心理要求。协助行动不便的家庭成员洗澡、吃饭和如厕会耗费大量体力,因而照料人员必须足够健康。大量研究证明,照料家庭成员会对非正式照料人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降低照料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此外,如果照料老人的配偶能够获得额外援助,出现抑郁或生理疼痛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但通常情况下他所能获得援助极少。

这些因素,都对传统照护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二、老年人医疗服务困境与资源断层

鉴于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加剧,当务之急是在居家护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辅助性的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体系。

由于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靠家庭成员获得照料的居家养老模式,中国政府致力于优化长期护理体系,形成“9073”的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医院和卫生院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老年人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更取决于社区卫生院及正式养老机构提供的补充护理。

而在实际老年人医疗服务提供时,不管是政府、市场化参与的养老机构及个人都遇到困境与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养老机构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公立养老机构的照料质量因政府级别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与县级政府直营的养老机构相比,不少市级政府直营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设施更完善,服务项目更丰富。总体而言,研究发现,大城市私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于公立养老机构。

但是,采访研究发现,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养老机构,大部分机构无法满足老人对疼痛和失能的护理需求。面对服务质量差距较大、缺乏直接照料服务等问题,老人们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第二、长期护理险实施的五大核心困难

首先,资金可持续性风险突出。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收现付制,依赖医保基金,15个试点城市中,80%的资金来源于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但医保基金本身面临收支压力,如上海试点3年赤字超2亿元。随着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减少,缴费人群与受益人群比例失衡,制度可持续性存疑。

另外,个人缴费意愿低,15个城市中仅3个城市要求个人额外缴费,多数试点依赖财政补贴,长期依赖公共财政或福利彩票基金。

其次,制度设计缺陷制约公平性。试点范围限于地级市,跨省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待遇,如农民工群体。另外城乡待遇差异显著,农村老人参保率不足城市一半,试点城市中农村受益人占比仅12%,但农村慢性病患病率高出城市15%。

第三,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长期护理市场欠发达的地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提供线下护理服务的社区只能发放居家护理补贴。仅30%试点城市建立护理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上海某试点调查显示,82%的居家护理服务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

从数据上看,试点城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65%,私立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0%,农村地区超50%养老院因设施简陋无人入住。

第四、专业人才与技术短板。根据专业机构评估,目前市场护理人员缺口超2000万,而且持证护理员薪资仅为同类岗位的1/3,北京养老机构护工平均年龄53岁,初中以下学历占87%;技术应用上,智能化评估工具缺失,多数试点依赖人工评估,误差率高。

第五、社会认知与参与度低。60%受访者误将长护险等同于“免费福利”,主动参保率不足40%,农村地区认知度不足20%。而且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因盈利模式模糊,私营机构参与试点比例仅23%。

三、养老金储备不足吞噬晚年尊严

养老金替代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支柱储备方面,第一支柱社保养老金替代率跌破40%,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基金结余亮红灯。月薪5000元的职工,退休后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甚至更低。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人群太窄,仅非常少部分的国企和外企为职工缴纳了企业年金。

第三支柱商业保险或者个人养老储蓄困,根据蚂蚁金服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显示仅12%的职场人制定养老规划,90后人均养老储蓄不足5万元。

04

报告最后一部分针对目前老龄化的现状及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政府来说是可以用于制定国家政策,但是对于我们个体来讲,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如何提前为养老做好准备工作,这些对我们个人未来迎接健康老龄化和改善老年人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那些旨在影响会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的政策,特别是吸烟、饮酒和不健康饮食。

其次,是进一步推行可对医疗体系、医疗保险进行有益创新的政策,以及影响各个年龄段群体的健康和福祉的政策。

第三,是通过长期护理体系和长期护理保险的改进来解决当前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此外,也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法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独立性提供政策支持,如支持住房改造以及着力培训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延缓老年人对照料的需求。

05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必须认识到,养老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认知和思想上要重视起来,具体从健康投资和财务规划两个方面设定个人行动计划。

一、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启动和重视家庭成员慢性疾病防控体系,包括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控。

40岁以上,不管是男还是女,每两年进行高发癌症早期筛查体检,男性5项,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女性7项,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乳腺癌。

定期检查血压血糖,两年内成功将空腹血糖从7.8mmol/L降至6.1mmol/L,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血糖/骨密度等15项核心指标。

二、养老规划:打造养老储备“铁三角”

1、政策性养老服务保障,构建基础保障体系

  • 社保/医保+惠民保+长期护理保险

2、商业健康险转移风险,为幸福养老保驾护航

  • 百万医疗险或中端医疗险(最好覆盖特需病房+外购药品/进口药)

  • 重疾险(保额50万起步,建议含癌症多次赔付)

3、养老金储备532法则,在安全垫上配置资产

  • 50%稳健资产:国债+养老保险(锁定长期利率,将现金转化成现金流)

  • 30%权益投资:沪深300ETF+黄金ETF+养老目标基金(参与周期性红利,抵御通胀)

  • 20%流动性储备:货币基金+应急现金(确保必要的日常开销和应急)

06

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既需要宏观政策的精准调控,更依赖每个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健康投资。而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养老不是老了才要考虑的事,而是贯穿整个生命旅程的“超级马拉松”

就像北大和柳叶刀发布的报告中警示的:今天的健康投资,就是明天的生命质量。与其被动等待政策兜底,不如主动构建自己的养老储备“铁三角”,保卫我们幸福的未来。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