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叫一回肠一断 ![]() 三春三月忆三巴 ![]() 数学和诗词都是通神的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家用同一个名字,意味不同事,而诗人用不同的名字,意味同件事。 当数学的严谨遇见诗词的浪漫,仿佛宇宙间最微妙的旋律在耳边响起。 数学,以它精确无误的语言描绘着世界的规律;诗词,则以情感丰富的笔触勾勒人心的细腻。 两者相遇,正如高山流水遇知音,激发出无限的灵感与创造。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数学与诗词,虽分属理性与感性,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具有诗意的数字诗。 1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宋·伦文叙《百鸟归巢图》 这首诗是杂数诗,诗的题目为什么是“百鸟”呢? 其实诗中已给出答案,“一只又一只”表示1+1=2;“三四”表示3×4=12;“五六”表示5×6=30;“七八”表示7×8=56,将这些数字相加,得到2+12+30+56=100,正好暗合了“百鸟”的数量。 这种数字的运用方式十分巧妙且隐晦,既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又体现了诗人的巧妙构思。 2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宋·朱淑真《断肠迷》 这首诗属于数字隐藏诗,也称为暗码诗或数字谜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较为罕见而有趣的体裁。 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下楼来,金钱卜地了:“下”的“卜”落地了,就只剩下“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 “天”的“人”没了,就剩下“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 “王”字“一直”去了,就是“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詈”的“言”去剩下“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 “吾”失“口”,这样就是“五” “有上交,无下交”:交”有上面无下面,就是“六”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也就是说,“皂”的“白”不问,就是“七”, “分”不用“刀”:就是“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 “仇”莫靠“人”,就是“九” 千里一撇消.:“千”消一撇,就是“十” ![]() 3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明·程大位《算法统宗》 这首算术诗巧妙地运用了数学问题,我们来一步步解析其中的数学逻辑。 有一百个馒头要分给一百位僧人,而每位大僧可以吃三个馒头。 这暗示着如果所有的僧人都是大僧,那么馒头的数量将不足以分配,因为一百位大僧需要三百个馒头。 “更无增”表明馒头的数量不会增加,也就是说,僧人中不可能全都是大僧。 小僧的食量较少,每三位小僧共享一个馒头。 在保证每一位僧人都能吃到馒头的前提下,大僧和小僧各有多少人? 可以设立方程组来求解,设大僧人数为x ,小僧人数为 y 。 大僧和小僧的总数等于一百:x + y = 100 大僧每人吃三个馒头,小僧三人共吃一个馒头,总数为一百:3x + 1/3y = 100 解得方程组的解为:大僧有25人,小僧有75人。 4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宋·林和靖《雪梅》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贯穿全篇,运用了连续递进的数字,从“一片”开始,依次递增到“二片”“三片”“四片”……一直到“十片”,最后以“无数片”收尾。 巧妙地将数量由具体的可数转变为抽象的无限,打开了想象的空间。 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雪花纷纷扬扬、铺天盖地飘落的景象。 其次,数字本身的平仄搭配,与诗句整体的韵脚相协调,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 5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这首诗属于一字诗,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一”字,“一”字贯穿全诗。 每一个“一”都代表了一个清晰而具体的意象,从“一蓑”“一笠”“一扁舟”,到“一丈”“一丝纶”“一寸钩”,再到“一曲”“一樽”“一人”,最后是“一江秋”,通过反复使用“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尽管每一句都以“一”开头,但所指代的对象却各不相同,从具体的物品(蓑、笠、舟、丝纶、钩)到抽象的情感表达(高歌、酒),再到人物(一人)和整体的场景(一江秋)。 这种统一中的多样性,使得整首诗虽简练却不单调,由小及大,层次分明,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数字的重复使用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整齐对仗,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诗词中运用数字进行意境营造的经典范例。 6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宋·王安石《定林所居》 这首诗属于复字诗,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 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所以同类项是“溪”。 “绕”字的重复使用,“屋绕湾溪竹绕山”中,两个“绕”字生动地描绘出屋、溪、竹、山相互环绕的景象,强化了环境的清幽和紧密相依的感觉。 ![]() 7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这首诗属于宝塔诗,从塔尖的“茶”一字向下延伸,逐渐扩展到两字、四字、六字……直到十二字,每增加一层,字数就相应增加两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宝塔形状。 首项是一,公差是一,这就是数学中的等差数列。 诗人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茶的特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从“香叶,嫩芽”对茶叶品质的赞美,到“慕诗客,爱僧家”表现茶文化在文人雅士和僧侣中的流行。 再到“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描述制茶过程的精致,以及“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展现泡茶技艺的高超。 最后以“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表达茶与自然美景的和谐相融,以及“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对茶之功效和品性的深刻认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 8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这首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几何诗,但其精妙的构图和空间感蕴含了几何美学的元素,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 “两个黄鹂鸣翠柳”,以点状的黄鹂作为视觉焦点,它们在翠绿的柳枝间跳跃鸣叫,如同两点明亮的色彩点缀于绿色的平面上,即两个“点”。 “一行白鹭上青天”,则从点状的黄鹂跃升至线性的描绘,白鹭排成一行,形成一条优雅的曲线,即“一条线”。 “窗含西岭千秋雪”,通过窗户框取了远处西岭的景色,窗户成为了画面中的矩形框架,将远处的雪山框入其中,宛如一幅镶嵌在墙上的风景画,即一个“面”。 “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只的形状各异,长短不一,构成了水面上的几何图案,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相互映衬,体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即一个“空间体”。 整首诗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内而外,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每一句都像是画布上精心安排的几何元素,共同编织出一幅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画卷。 ![]() 9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明·梅鼎祚《空蒙迷离烟雨春景图》 这首属于半字诗,数学中,半是1/2,是分数、有理数。 全诗以“半”字贯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将一幅半隐半现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一系列“半”的描述,如“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描绘出了烟水迷离、风雨交加中柳树和花朵的姿态,营造出一种朦胧、变幻的自然景象。 半隐半现的渔艇和人家,给人以悠然、闲适的感受,富有生活情趣。 整首诗通过“半”字所营造的不完整、不确定的景象,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数字思维诗,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佳作,强调的是观察角度和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即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理解和分析问题。 庐山景色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当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庐山时,看到的景象是截然不同的。 横着看,山连绵起伏,形成一道道岭;侧面看,则是一座座高耸的峰。 隐含了观察事物需要全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这与数字思维中倡导的全面分析、多维度考量问题的理念不谋而合。 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自己就置身于山中。 这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现象——当我们过于接近某个问题或情境时,往往会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获得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许多时候会遇到的困境:陷于局部最优,而无法得到全局最优。 要求我们跳出固有视角,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和理解,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 ![]() 若是喜欢,点个在看或点赞,再走吧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十点共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