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执教镇海区初中语文“双新”背景下课堂执教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第三、四次)活动的公开课,中兴中学郑雯月、许冰心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井冈翠竹》。两节课设计灵动,各具特色,可圈可点。这篇小文重点说一说郑雯月老师的这节课,许冰心老师的课明天再说。 郑雯月老师的课教材意识特强,她抓住“比读”这一单元重要的学习策略,设计三个学习任务,抓住学习重点,破解学习难点,引领学生阅读欣赏,学理逻辑清晰,学生思维活跃。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井冈翠竹》。从课题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井冈山的竹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喜欢以竹入诗入画,请你来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井冈山的竹子呢?同学们能不能用1-4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我?
学生:“井冈山五百里林海,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老师:作者为什么从竹子能联想到了革命呢?在上个单元的《爱莲说》一文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表达“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由莲花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等方面的特点,联想到了君子的品质,因此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请仿照示例,说说袁鹰先生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活动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欣赏中寻找“物”(井冈翠竹)与“志”(井冈翠竹的精神)的联结点。学生有了这个表格作为学习支架,课堂学习成果丰富。1.原文: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整句形式,由竹子的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的形态特点,联想到当年革命战士挺拔的英姿,和战斗时别样的风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时注意重读形容词) 2.原文: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赏析:作者由革命战争时期竹子做帐篷、梭镖、罐、碗、吹火筒、竹钉阵等用途特点,联想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们艰苦奋斗、英勇杀敌的姿态。3.原文: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赏析:作者由竹筒饭联想到了当年红军的生活记忆,联想到了民众给红军送饭的军民情谊,联想到了红军战士们吃着南瓜仍决心能够打天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的唱词,体会战士的乐观精神) 4.原文: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赏析:作者由竹子做成的坚韧、结实的扁担联想到了革命战士挑起全国人民重担的伟大精神。句子中的“挑”巧妙运用拈连的手法,语言陌生且生动。 5.原文: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赏析:作者运用顶针的修辞方法,由毛竹经历各种摧残仍顽强生长的生长特性,联想到了革命战士们不怕血雨腥风、顽强抵抗的品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重读“烧”“断”“砍”等动词,凸显出所受到的伤害之多,之深,重读“还有”,展现出竹子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6.原文: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勤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赏析: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竹子的用途,联想到了社会主义时期人们建设国家做出的无限贡献。
老师:本文在选入语文书前,标题为“青山翠竹”,联系文本和时代背景,比较原文标题和本文标题,说说哪个题目更好。
【时代背景一】井冈山革命运动是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起点。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到于井冈山建立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引发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与仇视,多次发动军事围剿,1928年毛泽东联合朱德创建红四军,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凭借坚定意志与顽强精神,成功击退敌人,保卫了根据地。【时代背景二】1959年到1960年之间,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又恰遇多年的自然灾害,让广大人民陷入了困境之中!此时作者登上井冈山,看到眼前的竹海,写下了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井冈山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年中国共产党员在井冈山建立、保卫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而作者写作时期的中国也正处于困难时期,需要当年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激励,让当下的中国人民奋斗起来。
老师再追问:文中写到了竹子很多的精神与品质,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词来形容竹,为何标题中的“翠”字为何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翠”一指竹子的颜色,二指竹子春风吹又生的品格,同时也代表着井冈山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四季常青。(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2025年的今天,倘若袁鹰先生再次来到井冈山,看到井冈山如今的模样,你认为他会如何续写“竹”的故事?
而现在, 你是—————— 是—————— 是——————
PPT链接材料: 【材料一】五一小长假,井冈山竹林景区以丰富的活动、贴心的服务和坚实的安全保障,为游客们开启了一场难忘之旅。 【材料二】近年来,井冈山锚定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抢抓国家“以竹代塑”的政策机遇,督促龙头企业攻坚克难,强化新科技、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应用。 【材料三】井冈山市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市竹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步伐。构建了一条从毛竹下山初加工再到深加工的竹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靠竹致富”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带领更多井冈山人民迈向小康生活。
学生参考链接资料来创写。(可惜的是学生展示的作品我没有拍下来。)(这是5月13号的课堂呈现,今天,也即15号的课堂演绎,我想会更出彩。)
|